守望“鹰河”

图为普通鵟。每年10至11月,是普通鵟迁徙高峰期。

爱鸟志愿者们通过观测认真记录猛禽数量。

志愿者在交流如何识别猛禽。
清晨,薄雾还未完全从大连老铁山散去,微凉的北风已吹响了猛禽迁徙的号角:红脚隼如灵动的精灵,贴着树冠低空掠过;凤头蜂鹰展开宽大的翅膀,在气流中优雅地盘旋;日本松雀鹰则似勇猛的战士,穿破云层匆匆而过,开启新的征程。山脊上,监测员们将镜头齐刷刷地对准天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这里是“鹰约黄渤海”生态体验季的活动现场。老铁山是猛禽南飞的“加油站”。从东北飞往南方的猛禽,想跨海去山东,最近的路线就得从这儿过。这里海面最窄,还有上升的热气流,猛禽可以借着气流盘旋升高,省力气。每年秋天,几十万只猛禽会路过这里歇脚,等风来,绘就一幅流动的“鹰河”奇观。
在这片山头上,有一群人每天天没亮就爬上观测点,扛着望远镜、拿着记录本,一盯就是一整天。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爱鸟志愿者。上海的刘丹萌已经连续4年来此了。“最早我就是想拍几张猛禽飞的照片,后来越看越着迷,就越想为它们做点事。”她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大家不只是来看热闹,是真心想保护它们。”
“猛禽飞得又高又快,怎么认?”记者举起望远镜,只见天空中一个个小黑点,根本看不清。“靠经验!”北京的志愿者叶文笑着说。他打开手机里的笔记:“先看大小,再看飞的样子,是滑翔还是拍翅膀,尾巴长不长,都能帮忙判断。”一只红脚隼掠过头顶,他眼疾手快,在表格上记下时间和种类。“厉害的人还能听叫声就知道是哪种鸟!”
“光在山上转圈不算数,必须飞过海才算真正南迁。”第一次当志愿者的大二学生阚彤彤兴奋地介绍她新学会的“神器”——一个像摄像机的红外成像仪,“天上一有鸟,屏幕上就出个小白点,还能看得远,特别适合我们新手!”
猛禽飞来多的时候,大家就分工合作:几个人盯一个“鹰柱”——那是几十上百只猛禽借着气流盘旋上升,像一根冲天的龙卷风柱。每人拿个计数器,“咔嗒、咔嗒”,按一下就算一只。
在这里,每一只飞过的猛禽,都被认真记录;每一次仰望天空,都是对自然的致敬。爱鸟护鸟,不是口号,是山风里那群默默守望的身影,是他们望远镜后,那一双双不肯移开的眼睛。
王小平 本报记者 王荣琦 摄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