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铁路·沈白高铁”走进通化 红色边城的英雄故事与高铁新章
“很快到通化的高铁就通了,去祭拜杨靖宇将军就更方便了!”网络名人@四分三十三秒的微博下,这条粉丝留言像一粒火种,瞬间点燃无数人“坐高铁寻英雄足迹”的期待——如今沈白高铁开通,这份期待终于照进现实。10月25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辽宁、吉林两省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最美铁路·沈白高铁”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活动走进通化,让这座浸满英雄热血与历史底蕴的边城,在高铁时代焕发出更动人的光彩。

而@四分三十三秒 也在活动中,用带着温度的文字在微博里讲述杨靖宇将军的壮举:“1940年元宵夜,林海雪原的寒风刮了五天五夜,将军粮尽弹绝,却对劝降的村民喊出‘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敌人剖开他的腹部,里面只有草根、棉絮和树皮……”评论区满是“泪目”“一定要去通化祭拜”的共鸣。如今从沈阳坐高铁到通化仅需1小时,曾经的英雄纪念地,成了触手可及的“精神课堂”。

这座安睡着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陵园,坐落于通化市靖宇山上,1952年为纪念将军壮举、传承革命精神而筹建。2万平方米的园子里,5座古典琉璃瓦建筑透着庄重,甬道中央5.35米高的戎装铜像昂首挺立。陵园深处“铁血英魂”展区,14支朝天步枪铭记14年抗战;今年9月14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后,展柜中的战旗成了鲜活“教材”,常有老人拉着孩子,讲述背后的英雄故事。

鸭绿江国门景区里,高铁带来的热闹劲儿更足了。这座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东10公里处的景区,是我国唯一一个汇集公路、铁路两座国门的边境口岸景区,站在公路国门前远眺,鸭绿江水泛着粼粼波光,塞北江南的秀美风光与国门的庄严神圣在此交融,让人心中油然生出敬畏。一旁的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格外醒目,作为边境重要交通枢纽,这座全长589.23米、宽5米的20孔桥梁藏着厚重历史: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它又变身“生命线”,承载起志愿军及作战物资的运输任务,车轮与铁轨的碰撞声,至今仍像在和当年运送物资的“哐当”声隔空对话。
景区内的抗美援朝第一渡文化廊道,更是让红色记忆变得可感可触。这里以“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为主题,从集安视角出发,详细介绍了这座抗美援朝后援地最前沿城市的重要作用。
跟着活动探访的网络名人们,主动当起了通化故事的“宣传员”,纷纷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作家邓海春 在微博里晒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照片,配文感慨:“走进这里才知,一年超40万人次来此瞻仰,这络绎不绝的人群,是对抗联精神最实在的传承。英雄从未远去,他的故事与精神,早已化作民族记忆,在这片他誓死守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网络名人@李砍柴 也在微博中写下心声:“站在陵园里,看着那些承载着历史的展品,我深刻体会到,英雄精神从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力量。正如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教师所言:‘口琴是战士的第二杆枪,而今天的我们,更需用行动续写抗联精神的当代篇章。’”
高铁的风,吹暖了通化的英雄记忆,也吹活了边城的发展脉搏。当红色精神遇上高铁速度,这座城市正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每一个到来的人:这里不仅有英雄的过往,更有热气腾腾的现在与未来。
北国网记者 栾溪 张晓楠
图片:张晓楠摄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