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与知性:先秦儒学的精神世界

尤鉴
看点
邓秉元教授的力作《德知之间:孔门经学的合外内之道》深入剖析了孔门经学中“德性”与“知性”两种思维如何交织互融,构成“合外内之道”的圆融系统。先秦儒学的精髓在于动态平衡,重拾这种古老智慧,让我们走进孔门经学深邃而灵动的思想世界。
在当代学术语境中,“经学”二字往往被蒙上一层历史的尘埃。邓秉元教授的《德知之间:孔门经学的合外内之道》(以下简称《德知之间》)恰如一阵清风,拂去了这层尘埃,让我们得以重新发现先秦经学那深邃而灵动的思想世界。这部著作不仅是一次学术上的正本清源,更是一场思维方式的深刻启示——它揭示了“德性思维”与“知性思维”交织互融的智慧。
邓秉元在《德知之间》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创见,提炼出“德性思维”与“知性思维”这一对核心思想,并将其作为解读先秦经学演变的内在密钥。这两种思维模式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如阴阳般相互涵摄、彼此成全的有机整体。“德性思维”是通过内在体验与生命证悟,达到对宇宙人生整体性把握的认知方式;而“知性思维”是对事物进行分析、辨析的理性能力。孔门经学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保持了这两种思维之间的动态平衡与良性互动。
在孔子那里,我们看到了这种“合外内之道”的完美体现。“仁”与“礼”的创造性张力,正是德性与知性交融的典范。“仁”作为内在德性的觉醒,需要“礼”的外在规范来实现自身;而“礼”若失去“仁”的精神内核,便会沦为空洞的形式。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精辟地指出了德性与知性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知识需要德性来持守,德性需要知识来照亮。这种圆融无碍的智慧,使得先秦经学成为一个开放而富有弹性的意义系统,既能安顿生命,又能应对世变。
历史的演进却逐渐打破了这一精妙的平衡。《德知之间》对先秦经学的演变进行了细致梳理。战国以降,随着社会结构的剧变和百家争鸣的深入,德性与知性开始出现分离倾向。儒家后学分化为多种流派,其中尤以孟子的“尽心知性”与荀子的“化性起伪”最为典型。孟子一系侧重于德性的内在开拓,将知识的获取建立在德性修养的基础之上;而荀子一系则强调礼义法度的客观建构,凸显了知性在规范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这种分化本是人类思维深化的必然结果,在健康的思想生态中应能保持必要的张力。但秦灭汉兴之后,德性思维逐渐被教条化,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与开放性。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虽在表面上确立了经学的权威,实则阉割了其内在的批判精神与创造性。原本“合外内之道”的圆融智慧沦为道德说教,知性变为经义考据,二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被割裂,经学走上僵化之路。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的强烈冲击,在“救亡图存”的急迫语境下,知性思维被片面抬高,德性思维则被否定。经学成为众矢之的,被等同于封建、愚昧与落后。这种“误读性批判”虽有其历史合理性,却似在倒洗澡水时连孩子一起倒掉了。我们拥抱了科学理性,却丢失了自身的德性传统;我们获得了分析问题的精细工具,却丧失了理解生命的整体智慧。这种思维方式的单极化发展,造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比古人懂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却在安身立命问题上有时比古人更加迷茫。
邓秉元对近代这些误读进行澄清,他提出,经学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思维方式问题,而思维方式的偏颇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存质量。科技与人文的断裂、个体与社群的疏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无不根源于德性思维与知性思维的失衡。
在这个意义上,《德知之间》不仅是对古代思想的还原,更是对现代困境的回应。先秦经学的“合外内之道”蕴含着智慧资源。德性思维所强调的整体直观、生命体验与价值关怀,恰能弥补知性思维的局限。二者的良性互动,正是构建起健全心智与和谐的关键。
重探孔门经学的深层智慧,意味着寻找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在个人层面,它启示我们在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理性思考与直觉感悟、个人成就与德性修养之间保持平衡。一个只发展知性而忽视德性的人,如同技术娴熟却缺乏医德的医生,能力越强,潜在危害越大;而一个只讲德性而缺乏知性的人,则如心怀慈悲却无医术的庸医,空有善意而无济于事。真正的成熟人格,应当是德性与知性的统一体。
邓秉元的《德知之间》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了自身思维方式的局限,也看到了可能的出路。先秦经学“合外内之道”的智慧,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既不在纯粹的德性之中,也不在孤立的知性之内,而在二者创造性的张力与动态的平衡之间。这种智慧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当下的。
当我们站在现代性的十字路口,面对技术革命、生态危机等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孔门经学所蕴含的思维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却启示我们思考;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却是调理身心的方法。在德性与知性之间,在内在与外在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我们需要一种更为圆融、更具包容性的思维方式——而这正是《德知之间》留给读者的宝贵启示。
重新发现孔门经学,就是重新发现我们自己;重建德性与知性的平衡,就是重建我们精神的家园。在这个意义上,邓秉元的著作不仅是对过去的还原,更是对未来的开启。它让读者看到,那些被我们长期忽视的古老智慧,或许正蕴藏着解决当代问题的密钥。在德知之间的那条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者。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