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野心”的钣金工站上了全国领奖台

徐海洋在大连市技师学院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里测量整车数据。 曲琦 摄
讲述人:徐海洋 大连市技师学院教师 本报记者 曲琦 整理
2020年夏天,16岁的我因中考成绩不理想,被高中拒之门外。看着昔日同窗步入高中,我的心里有些失落。那时,国家正在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父母于是安慰我:“学门手艺吧,将来有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就行。”
去大连市技师学院选择专业时,父亲在“汽车维修”和“汽车钣金与涂装”间犹豫。他觉得钣金天天跟铁皮、焊枪打交道,又脏又累。一位老师傅告诉他:“钣金这行学好了,能走遍天下的车企。”这句话打动了父亲,也打动了我——走遍天下?我心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被点燃了:就算上技校,我也要学一门真本事、像样的手艺。
真正激荡我内心的,是一堂专业课。一扇被砸得面目全非的车门在老师手中几经敲打、焊接、打磨,竟能恢复得平整如初,光滑如新。那一刻,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击中了我——能让破损的东西“新生”,很了不起!
成就感的背后,是熬人的基本功训练。二年级整整一年,我每天都在和铁皮门板“死磕”——切了焊、焊了切,周而复始。当我告诉父母想参加大连市技能比赛时,他们觉得这目标“有点遥远”。
2022年6月,我拿到了大连市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这份成绩点燃了我的“野心”——既然能拿全市第一,为什么不去省里试试?3个月后,我站在了省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荣获“辽宁省技术能手”称号。
这份“野心”,推着我继续往前冲。2023年9月,我参加国家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跻身全国前五,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入选世界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中国集训队。在倒计时声中,体力、耐心与精度都在经历极限考验。我着急的不是做得不够完美,而是“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这段艰难却充实的旅程,让我知道了什么叫“一山更比一山高”。
今年夏天,我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学校最年轻的教师。第一次站上讲台,看着那些和5年前的我一样的脸庞,带着迷茫又藏着期待。我对他们说:“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站上全国的领奖台,但只要肯下笨功夫,你学到的真本事,就是你面对未来的底气!”
现在我教“钣金基础”课,在专业要求上,我从不含糊。我常跟学生说:“咱们这行,不能‘差不多就行’。钣金修复的质量,关系到一辆车的安全结构,关系到车上人的生命安全。哪怕是0.1毫米的偏差,都可能埋下隐患。”这,就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
让我骄傲的是,我的学生里已经出了省赛第一名、第二名的好苗子。我会像我的老师当年毫无保留地教我那样,全力托举他们走向国赛和世赛,去触摸全球行业的最前沿!
我是从营口大石桥市石佛镇建立村走出的少年,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对于前途,当年他们只和我说:努力去闯吧!我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职业院校学生中的一个。人生的道路不只一条,只要你耐得住寂寞,付得出辛苦,当你走到山顶看到太阳的那一刻,你会感慨一切值得!
记者感言
当个人志趣与时代需要同频
5年时间,徐海洋完成了从技校学生到全国技术能手的蝶变。这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折射出辽宁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双向发力”——既有自身的“钻劲”,也有社会各方的“托举”。个人努力与社会支持的良性互动,让产业升级有了后劲。
作为制造业大省,今年以来,我省重点围绕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22个重点产业集群、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规模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培养。
奋斗的路径各有千秋。“徐海洋们”的成长,是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的生动写照。当青春与热爱相遇,当个人志趣与时代需要同频,凭技能赢尊重、靠本领谋发展,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曲琦)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