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古建红叶 辽西“双珠”写满故事

阜新县大板镇海棠山上的枫叶正值最佳观赏期,仿佛一幅绝美的秋日画卷。 (受访者供图)

在佛寺村有很多蒙古族民舍与辽西海青房相结合的建筑。图为民居的传统门楼,山墙影壁,独具特色。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刘海搏摄) 制图 隋文锋
本报记者 刘海搏
提示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和于寺镇仿佛两颗镶嵌在草原与丘陵之间的明珠,不但承载着文脉,也洋溢着鲜活的乡土风情。晚秋时节,漫步在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古建筑间,仿佛能窥见时光的回响;在充满蒙古族风情的胡同民居内,铺满院子的金黄仿佛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海棠山秋意浓,温泉小镇赏霜华,尽享辽西大地上的诗意画卷。
壹 在古柳清泉间触摸百年旧时光
深秋的阜新县佛寺镇水泉村,透着寒意。
清晨,吴宝林裹上棉衣走出家门,来到不远处的“龙泉神树”旁打水。“这是古柳,下面的泉水清甜,常常有游客来打水。”老人已82岁,是地地道道的蒙古族,他重复了两遍,努力让记者听清楚。吴宝林家里种了几亩地,一儿一女替他打理着,闲暇时他会带着当地的特产来到泉边,卖给打水的“城里人”。
当问及这泉水和古柳的历史故事,吴宝林说不清楚,指了指立着的石碑。上面记录了一个民间传说: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微服东巡,行经此处。因盛夏酷热口渴难耐便坐在此处休息,看到有一股清泉流过便痛饮起来……水泉村因此得名。
这个民间传说为小村落增添了文化色彩,虽然并不真切,但这一眼清泉、一株古树却实实在在地滋养着当地人。村里很多人会到这里打水食用,住在镇里的人偶尔也来此喝口泉水。“之前打过这井水,煮沸了泡茶喝特别丝滑清甜,今天正好路过这,顺路再给家人带两桶,让大家也尝尝天然泉水。”采访当日,记者刚好遇到了自带水桶来打水的游客。
与泉水相伴的大柳树,经专家测算已有380余岁,冠幅直径30.5米,树干胸径2.17米。清冽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涌出,与这株古柳相伴,孕育出水泉村独特的生态景观,让“龙泉神树”成为葛根苏木旅游度假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葛根苏木”是蒙古语“佛寺”的意思,也是这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镇名的由来。始建于1669年的瑞应寺不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内有很多银杏树。令人惊奇的是,一棵树龄不少于300年的槐树穿墙而生,与不远处的圆柏遥遥相望。墙外,一串串小巧的银杏果冷不丁地坠落下来,摔在地上,层层晕染的银杏叶也打着旋儿飘落,为古建筑增添了几分灵动,更为秋季增添了几分浪漫。
“葛根苏木旅游度假区的建筑别具一格。在这里,游客不光能欣赏到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还能看到辽西海青房与蒙古族民舍结合的独特建筑。”说话间,佛寺镇宣传委员吴锐便带记者来到佛寺村的条石胡同。
环境古朴的民居外墙上,画着寓意吉祥的图案。这样的特色胡同,佛寺村共有13条,被当地人称为“十三胡同”,现已全部修建完成的胡同有4条,除条石胡同外,还有彩霞胡同、阿花胡同、长胡同等。胡同内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修建后更是给村民出行带来了方便。跟着村里的向导往前走,青灰色的石板路两侧是一排排民房,其中有6间是过去保留下来的旧居。有的院子里保留着囤粮用的粮仓、有的石板小径两侧种着佛寺镇独有的玉簪花、有的石井仍能使用。
推开村民王春林家的大门,满眼金黄,铺满院子的玉米是大地对他辛勤劳作的最好馈赠。此时,勤劳的主人仍在山间忙碌,似乎想将这丰收的喜悦拉长。
当然,在这个时节,金黄色是独属于农家的颜色,走进辽西任何一户农家,都会看到满院子堆放的玉米,那是独属于庄稼人的满足。在于寺镇沙力土村,村民温玉田的小院也不例外。但当听到记者说起“驴皮影”的事,正在堆放玉米的老人赶忙放下农活儿,引着大家到炕上坐下,讲起了自己的经历……
贰 在光影锣鼓中邂逅非遗老手艺
“闲时唱皮影,忙时干农活儿,这两件事‘不争嘴’。”82岁的温玉田用形象又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皮影艺术与乡土生活水乳交融的关系。在沙力土村,他是这门古老艺术最忠实的守护者之一。“我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唱,也喜欢看皮影戏,逢年过节有皮影艺人来村里演出,老早就坐在下面听戏。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上台唱了。”温玉田告诉记者,随着老一代皮影艺人退出舞台,60多岁的他机缘巧合学了皮影戏,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天唱个四五场,嗓子都哑了,他却总是“过不够皮影瘾”。就这样,老人一唱就是20年,虽然皮影戏不再像过去那样受欢迎,但温玉田对皮影的热爱却丝毫不减,只要当地有演出需要,他就毫不犹豫地带上家什积极参加。
于寺镇文化站站长王利光告诉记者,虽是县级非遗项目,但于寺镇驴皮影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朝末年。它自关内传入,经本地艺人不断融合、改良,唱腔日益丰富,影人刻制追求造型美观、色彩鲜艳,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地方特色。那由驴皮制成的平面影人,在艺人的巧手牵动下,透过光影在白色幕布上演绎着千古忠奸、儿女情长。每逢年节或农闲期间,民间艺人便结伙去各村演出,温玉田正是其中一员。时至今日,于寺镇的皮影戏剧团仍然丰富着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自编剧本《三打白骨精》和现代剧《一份遗嘱》等剧目,深受群众喜爱。
如果说驴皮影是沙力土村人的“文化乡愁”,那么“跑黄河”则是官营子村人心中抹不去的年味记忆。这项300多年前来到于寺镇官营子村的盛大活动,已经成为阜新市级非遗项目,承载着人们对于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期盼。虽然眼下并不是“跑黄河”的时节,但是记者在官营子村委会大院对面看到了黄河阵的入口和出口。传承人吴健告诉记者,这是官营子村按照图纸栽树,“以林为阵”做成的。他从记事起就看到长辈们组织“跑黄河”,对这项有秧歌、有烟花的热闹活动充满了深厚情感,如今也成为传承人。
驴皮影的婉转唱腔,讲述着人间百态;“跑黄河”的奔腾气势,宣泄着生命热情。这一静一动构成了于寺镇非遗的文化肌理。在这座历史文化名镇中,古老的手艺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活态的文化实践,是驱动地方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
叁 在冷峰温泉里感受秋日慢生活
领略完小镇的人文韵味,不妨再去感受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距离佛寺镇约50公里的大板镇大板村,海棠山的枫叶正红得浪漫、放肆。此时如果能在高处眺望海棠山,便知课本中写的“层林尽染”有多么贴切。
海棠山以留存大量的古代摩崖石刻而闻名。抬脚踏上登山石阶,就好像跃入了流动的油画。“我们海棠山,一年四季景色都美,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秋天,每年都得来爬一次山,算是我们全家秋天的仪式感吧。这不,趁着周末,带父母和孩子来登山。”游客江宇新边拍景色边对记者说。不远处,一名游客拍下手持枫叶的照片,附文“大美海棠,记录秋天的一抹红”,在朋友圈留下了今年的记忆。
第三届海棠山枫叶节正在举办,除登山赏叶外,景区还推出了文创体验与农产品大集等系列活动,游客也随之多了起来。山间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偶有松鼠从身边蹿过,野趣十足。“现在海棠山枫叶正值最佳观赏期,这几天游客特别多,主要来自沈阳、盘锦等省内城市。因为气温的关系,今年枫叶观赏期比往年延长10天左右。”主管海棠山的大板林场副厂长包岩告诉记者,10月29日恰逢重阳佳节,景区为60周岁以上游客提供免费观光车服务,让游客感受民族风情。在景区的文创店内,记者看到一系列的特色产品——以枫叶为主题的精美冰箱贴、用海棠果酿制的果汁、果酒等。
夕阳西下,该下山了。此时,车程约一小时的温泉小镇,无疑是最好的去处。阜新县内源自地下千米深处的暖泉,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够缓解登山后的疲劳,洗去一身寒意。最惬意的,要数傍晚时分的露天泡池。浸泡在温暖的泉水中,看夕阳余晖洒在池面,旅途的疲惫渐渐消散,让人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慢生活!
秋日的辽西,既有海棠山的层林尽染,又有古建民居的清幽雅致。这场自然美景与人文意趣交织的旅程,这座融合了历史厚度与生活温度的小镇,正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探寻者的到来。在这里,每块石板都镌刻着时光印记,每棵古树都摇曳着文化风姿。这封来自辽西大地的岁月情书,正静静等待着她的读者……
于寺镇 佛寺镇
位于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分别于二○一七年、二○二二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佛寺村于二○一四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省政协举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课题总结研讨会 周波主持并讲话
- 省政协举行“健全规范涉企行政行为的长效机制”月度协商座谈会 周波主持并讲话
- 省委常委所在部门和单位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我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 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许昆林主持并讲话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 拾光纪·坚韧长久!习主席等十余年前种下的APEC亚太伙伴林郁郁葱葱
- 一图速览!“十五五”规划建议61条
- 学习手记|在亚太这片大海中扬帆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