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 “银发族”退休再闯新岗

55岁的张悦退休后开了一家咖啡店,将这次转型视为一份迟到的青春馈赠。 本报记者 智曼卿 摄

本报记者 白复海 姜雪 智曼卿 许蔚冰
引子
焊花飞溅处,65岁的女焊工朱宝萍手持焊枪,专注如初;咖啡氤氲间,55岁的张悦在社区咖啡馆从容待客,笑意温婉;书声琅琅中,尹凤娟带领社区孩童诵读经典,身影坚定……当我国迎来每年超2000万人的“退休潮”,“银发一族”正以技术专家、社区顾问、创业者等多元身份重返社会舞台,悄然改写着人生下半场的剧本。
从工厂车间到社区角落,从科研院所到田间地头,他们主动撕下“需要照护”的旧标签,以积淀半生的智慧与经验,实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为”。在政策引导与企业转型的双重驱动下,“积极老龄观”正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脉络,成为推动“银发经济”的宝贵资源。“退而不休”的他们,开启的不仅是个人新赛道,更是一个时代关于年龄、价值与未来的全新叙事。
银发新生:
从“余热”到“新热”
“你们不就要干活儿的吗?我手艺一点儿不比年轻人差。”65岁的朱宝萍回忆起15年前退休求职的经历,仍记忆犹新。
2012年,刚满50岁退休的她,像一辆疾驰的列车骤然停驶,一时难以适应。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辽宁辽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正在招聘焊工,尽管对方明确表示“只招年轻人”,但架不住她坚持,答应给她一次面试机会。
面试现场,20多名年轻小伙儿中,朱宝萍显得很突兀。面对“焊接2毫米薄壁防护罩”的技术考核,拥有37年焊龄的她一气呵成,焊出一道1.5米的完美焊缝,当场被破格录用。
在以年轻人为主的车间里,这位“老师傅”用专业技艺赢得了尊重。每当她无力翻转大型焊件时,总有年轻人主动相助;而她也时常利用午休时间,为大家清洗工装、缝补衣物,以温情回馈善意。数年前,企业承接国家首台大型电渣炉制造任务,朱宝萍在32米高的设备上每日攀爬作业,专业精神让合作方不禁赞叹:“这位大姐比年轻人还能干!”她的月薪也从最初的1200元,逐步提升至最高近8000元。
在辽沈大地,像朱宝萍这样“退而不休”的老年人,正不断从社会边缘走向发展前沿。他们突破了“需要照护”的刻板印象,以丰富的经验、沉稳的心态和重塑人生的勇气,汇聚成不容忽视的“银发力量”。
在沈阳市大东区浅草社区,退休教师尹凤娟已成为社区的一张名片。从照料第一个留守儿童开始,她家便成了“义务托管班”。60平方米的居所里,琅琅书声与纯真笑语,构成了她退休后最寻常也最满足的时光。社区被这份坚持感动,专门辟出空间成立全市首家公益“爱心托管班”。如今,在她的感召下,一支“银发”队伍组成“托管后勤保障组”,用陪伴与生命阅历,为孩子们的童年注入一份温暖。
在本溪满族自治县老边沟的林下参基地里,63岁的农业专家邓守哲退休后,受聘于龙宝参茸股份有限公司,他带领团队开展人参育种工作,将数十年科研经验倾注于田间。他时常蹲在参田旁,轻轻拨开腐殖土,仔细察看人参根系脉络,并指导年轻同事:“人参育种至少需要5年以上才能看到成果,要系统选育,确保培育出优良品种。”他将实验室的严谨带入田野,为公司带来系统的科研方法。一位年轻技术员感慨:“邓老师手把手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对待土地的真诚。”
退休再就业,正从个人选择汇聚为一种时代现象。越来越多老年人将退休视为人生新起点,他们以厚积的智慧与热忱,主动追寻新的社会身份,在“老有所为”中续写个人价值。
生态重构:
从“用工”到“用能”
“我们部分门店在招退休人员,要求身体状况良好,有退休证,具体条件可以到招聘平台上了解一下。”10月26日,在沈阳市铁西区一家麦当劳门店内,工作人员的介绍折射出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银发族正成为企业用工的新选择。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一场由国家战略引领的系统变革。2021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就业、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政策措施,充分发挥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作用;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意见》,提出促进包容共享发展,开发适合大龄劳动者的多样化工作岗位,清理取消限制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合理政策规定。
顶层设计正在转化为具体实践——弹性退休制度探索、劳动合同与工伤保险完善成为各地工作重点。辽宁槐城律师事务所温波律师提醒:“再就业退休人员务必签订正式用工协议,同时做好风险防范。”与此同时,公共就业服务也在向“银发族”倾斜。银发人才窗口、专场招聘会、老年人才信息库等举措相继推出,为老年人就业进一步搭建供需桥梁。
在方大集团北方重工设计研究院,60岁的工程师王刚在退休第二天就回到了办公室。“38年的感情,不是一张退休证就能割舍的。”他道出了许多专业技术人才的心声。返聘后,他卸下绩效压力,专注于技术传承。图纸审查、技术指导、培训带徒——看着年轻人在他的指导下快速成长,这种成就感“比当年自己完成一个重大项目还要强烈”。
北方重工则提供了“暖心安排”范本:保持福利待遇、不设硬性考核、灵活工作时间。“这既是对老同志的尊重,也是对技术传承的重视。”王刚表示,企业已有20余名这样的返聘专家,形成了稳定的“银发人才库”。同样,龙宝参茸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设立“邓守哲专家工作站”,系统引入退休专家攻坚关键技术。
这些实践推动着企业管理模式的“适老化”变革:开发顾问、导师等“轻强度、高价值”岗位,建立与退休专家的长效合作机制,将经验沉淀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
认知升维:
从“负担”到“资源”
正午,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大连一家社区咖啡店的柜台前。55岁的张悦系着咖啡师专用的帆布围裙,正隔着柜台和蔼地询问顾客:“您想喝什么咖啡,‘意式’还是‘手冲’?”
从医务工作者到咖啡师,张悦将这次转型视为一份迟到的青春馈赠。“退休让我有机会拾起年轻时的梦想。”她微笑着说,“现在,我就是在过自己向往的生活。”
今年年初退休后,张悦报名参加了大连文之啡咖啡学院的培训,系统地学习咖啡文化与制作技艺。结业后,她选择来到这家社区咖啡店开启职业生涯的第二春。“虽然退休了,但我的身体和心理依然年轻,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
在这家社区咖啡店里,张悦与51岁的退休幼儿园园长庄严成了默契的工作搭档。两位“退休阿姨”相互鼓励,还计划通过短视频或直播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她们的咖啡店。“收入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张悦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们希望干到65岁。”
退休再就业催生了职业技能培训、保险、灵活就业平台等新需求,形成潜力巨大的商业蓝海。社区大学和老年培训机构正承担起“在成长中慢慢变老”的使命,帮助更多像张悦这样的中老年人开启第二职业。
“要实现对老年的‘认知革命’,从‘唯年龄’到功能,从‘负担’到‘银发力量’,从同情对象到合作伙伴。”在日前召开的2025年大连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教授建议,把老年人年龄标准改为65岁。他强调,以“6060”(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60岁以上老年人)新生代老年人为代表的群体,在受教育程度、信息接触和经济条件等方面已显著提升,退休再就业不应被视作“发挥余热”,而是老年人作为成熟人力资源的“老有所为”。
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姜影认为,老年人知识、技能与经验的持续性投入,能有效填补从基础服务到高端技术领域的劳动力缺口。退休再就业既是“备老经济”的延伸,也有助于提升老年人自身养老财富,缓解社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是经济“银发化”进程中人力资源重新配置的必然结果。然而姜影的调研也揭示了现实困境:微观上,健康与教育水平构成门槛;宏观上,超龄劳动者工伤保险覆盖率低、企业用工顾虑多、适配岗位有限,制约了银发人力资源的释放。
破局已在路上。从企业返聘的暖心政策,到部分地区试点的工伤保险单独缴纳,再到麦当劳等知名企业将退休人员纳入多元用工体系,多层次探索正在展开。关键在于,社会应破除“老年人挤占青年人岗位”的认知误区,认识到两类劳动力更多是互补而非竞争,并加快完善政策支持与权益保障,让“银发力量”得以安全、有尊严地释放。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省政协举行“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课题总结研讨会 周波主持并讲话
- 省政协举行“健全规范涉企行政行为的长效机制”月度协商座谈会 周波主持并讲话
- 省委常委所在部门和单位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我省广大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
- 省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 许昆林主持并讲话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
- 拾光纪·坚韧长久!习主席等十余年前种下的APEC亚太伙伴林郁郁葱葱
- 一图速览!“十五五”规划建议61条
- 学习手记|在亚太这片大海中扬帆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