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家乡的黑土地 我这步走对了

刘厚坤说:“我要像山参一样把根扎进家乡的土地。” 高强 摄
讲述人:刘厚坤 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山参种植带头人、本溪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本报记者 许蔚冰 整理
老辈人常说:山参这东西,根扎得越深,身子骨就越壮实。我信这个理儿。当年我从沈阳回到桓仁,就是想把自己的根重新扎回这片黑土地。现在,看着漫山遍野的参田和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我知道,这一步走对了。
我叫刘厚坤,是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山参种植带头人。15岁那年,我走出大山到沈阳打拼,从摆地摊到开店铺,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可心里总惦记着家乡的参田。
那时候,家乡的山参种植还是“小散弱”,没有品牌,也卖不上价。年轻人一个个往外走,地里干活儿的多是老人。我常想,这山林分明就是能生金子的宝地啊,可惜好东西窝在手里,没人知道它的价值。
2017年,我带着在沈阳攒下的经验和人脉,拉上几个老伙计回了桓仁,成立了辽宁参中堂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在山坳里划出几十亩地当试验田,想试试老辈人的种法和城里人的要求能不能对上。没想到这一试就试出了名堂,慢慢把地扩到了上千亩,后来又建了加工厂,做成了从种植到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化企业。
这5年,赶上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我们跑出了加速度。过去种参靠经验、看天吃饭,现在我们引进了生态种植、智慧农业,一步步把传统农业往现代化推。
发展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有一回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客户拿着我们的参反复看,最后摇头说:“都说自家东西好,我怎么知道真假?”这话扎在了我的心里。后来,我去超市买菜,看到蔬菜包装上有个二维码,一扫描就知道是哪儿产的。我一下子开了窍,开始投入研发,建立溯源系统。现在,每一株参都有了“身份证”。我们还跟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出即食人参、膏方奶茶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
以前乡亲们卖参,要么等商贩收购,要么自己背到城里零卖,又累又不稳当。现在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保底收购,大家只管种好参,不愁销路,收入也翻了好几番。
最让人高兴的是,年轻人回来了。他们不再觉得种地没出息,而是学技术、搞电商、做直播,把“大山宝贝”卖到全国。村里有了产业,人也留住了,冷清的山沟沟现在热闹得很。
山参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文化。我请来老参农记录故事口诀,建起“放山文化博物馆”和“野山参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山参。我们还搞起了旅游观光,带动了200多户乡亲增收,帮100多个困难户找到了工作。2024年,我们在五女山脚下投建了野山参非遗传习基地,整合产学研资源,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山参产业中融合发展。
回想这些年,我和乡亲们一起,把山参做成了产业,在荒山种出了希望,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十四五”快要收官,可我们的路才刚启程。
记者感言
一个人富不算富
绿意绵延的参田里,每一片叶子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刘厚坤和乡亲们的笑容,正是这个时代最温暖的折射。他们用近10年的努力,将“共同致富”4个字深深种进了故乡的土壤。
“十四五”的5年,是桓仁山参产业加速跑的5年。生态种植、溯源系统、即食人参产品……科技为古老的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而野山参博物馆、非遗基地的建成,则让文化成为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刘厚坤说:“一个人富不算富。”如今,桓仁县的变化实实在在地印证着这句话。
从一个人的想法,到一群人的事业;从荒凉的山坡,到完整的产业链,这就是好时代里共同致富的鲜活写照:个人的努力融入时代的浪潮,终将滋养出整片森林的茁壮成长。
(许蔚冰)
责编:张晓楠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