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集“铁牛”夺丰收

在东港市五四农场,收割机在收割水稻。本报记者 李曼 摄
本报记者 李曼
“第一场霜打过后,咱就该收水稻了,好在现在机器已经陆续回来了。”11月3日,在东港市五四农场水稻种植户刘希平家的田埂上,3台收割机的轰鸣声抚平了他紧锁的眉头。
10月中旬左右,东港市迎来初霜,水稻停止生长,本应进入收割高峰,却因“铁牛”在外打工而陷入停滞。“之前咱这儿的收割机大部分都去吉林、黑龙江了。”五四农场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隋庆卫道出原委。
受气候影响,吉林等地收割期要比丹东早约一个月,农机手利用这个时间差北上作业,既能提高农机利用率,又能赚取收入。一台收割机每天大约可收割40亩水稻,每亩雇用费约为80元。北上一个月,扣除运输、人力等成本,单机可赚五六万元。这笔账算下来,不少种植大户愿意投资购机,让“铁牛”北上闯荡。
“收割机在吉林作业期间没想到遇上降雪,耽误了工期。”隋庆卫解释。这场意外的降雪打乱了整个收割时间表,东港的稻田只能静静等待“铁牛”归来。
面对特殊情况,东港市积极协调农机作业服务,在投入600余台本地水稻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又引进了外省收割机100余台,打响了一场确保颗粒归仓的攻坚战。与此同时,北上的收割机陆续返乡,专门收割倒伏水稻的专用机械也调配到位。田野里的机器轰鸣声渐渐密集起来。
11月初,五四农场终于变得忙碌起来。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金色的稻浪随之消退,留下整齐的稻茬。望着田间高效作业的收割机和一车车承载着丰收希望的金黄谷粒,隋庆卫和刘希平也长舒了一口气。
责编:李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时政新闻眼丨韩国之行收官日,习主席这些声音值得铭记
- 经纬线·2026,APEC第三次开启“中国时间”
- 金色相框|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回到北京
- 习近平圆满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
- 大国外交最前线丨走!见证一场氛围感拉满的欢迎仪式
- 特稿|为开创亚太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汇聚强大合力——习近平主席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演讲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 近镜头|中国接任APEC东道主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宣布中方将在深圳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