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芦苇
闫耀明
读娜夜的诗。《起风了》很短,却翻滚着一大片风中的芦苇,野茫茫的一片,气势恢宏,迎面而来。我担心,这首诗太小了,会不会被芦苇掀翻。
面对这样壮阔的场景,面对芦苇的波浪,人的心大抵上是无法安静的。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诗句,那个面向芦苇伫立的女子,思考的是逆流而上还是顺流而下,在心里作着抉择。芦苇莽莽苍苍,露水已凝成霜,那丝丝凉意,该是浸润到女子的心底了吧?
风中的芦苇,无疑是躁动的,而更为躁动的则是人的内心。诗人写诗,都是情感的抒发,睹物思情,心里的芦苇翻滚,才是让诗人动情的根源。
因此,自古以来,芦苇以及秋日的芦花,少不了被诗人歌咏,除了《诗经》中有《蒹葭》篇,我还与几位古代诗人在芦花丛中相遇过。跟孙子一起背诵古诗,有唐朝诗人司空曙《江村即事》诗:“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诗人描绘了江村夜景和垂钓者的生活情趣,用船和芦花浅滩说事,意境甜美丝滑,自然清新,隐隐透出一丝禅意。
南宋诗人戴复古的《江村晚眺》则抒写落日时分的芦花:“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白鸟这个意象好,被渔人惊起,飞入芦花丛中,白色的鸟与白色的芦花在诗中巧妙重合,令人惊艳,个中意味,颇值得玩味。
唐代诗人薛涛《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柳宗元《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两位诗人都寄情于芦苇,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古今诗人吟咏芦苇,让我对这种常见的植物有了更多的认识。
然而,芦苇还有我不知的一面,让我暗暗发出惊叹。我在一档电视节目中看到,芦苇不但可以欣赏,还可以吃,可以入药。春天刚刚出芽的芦苇根,可以洗净生吃。中国人讲究自然的馈赠,生吃芦根,让芦苇与人类生存建立起了更为直接的联系。而芦根入药,则更为常见。芦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热生津、止渴利尿等功效,是中医常用药。《本草纲目》中还介绍了一款清热祛火、消除暑热的代茶饮,名为“冷饮子”,特别适合炎炎夏日饮用。“冷饮子”的配方中,除了虎杖、甘草,再就是芦根了,开水冲泡,口感酸酸甜甜,很受人们欢迎。在《本草纲目》诞生之前,“冷饮子”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宋代,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都喜欢这款冷饮,甚至超过了绿茶。《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到飘着“饮子”招幌的小店。
从观赏寄情到日常实用,体现中国人“药食同源”的饮食文化精髓,芦苇的价值得到了拓展。
其实,芦苇很早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据考古发现,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中就有苇席的痕迹,该遗址距今已有7300年。浙江宁波河姆渡遗址距今大约6500年,也出土有苇席残片。这都证明芦苇早已为人类所用,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几年前我开车经过盘锦苇场,这里不是景区,却让我领略了芦苇的辽阔与浩大,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苇海瞬间让我变得渺小,在风中摇摆的芦苇无声地向人类宣告着自己的存在不容忽视。我知道,芦苇确实是不容忽视的存在,这大片大片的芦苇成熟后,将成为造纸的好材料。芦苇将自己存在的形态由一株植物变成白色的纸张,较之古人编织苇席,更为深入地从原野水畔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一华丽转身,谁又能忽视呢?
秋日,与数文友一起参加采风活动,在龙港公园,湖畔一大片芦花吸引了大家,纷纷跑去拍照留念。我却没动,近距离观察着芦花,心里涌起一丝担忧,众人的喧哗,会不会惊扰了芦花?我发现此时芦苇叶子已经白了,芦花也是白的,但那白并不是纯白,而是白中带着淡淡的黄,却更为柔软,比之纯白更让人心生怜爱。风不大,吹着,那白便轻轻地摇晃,仿佛摇晃着特有的诗意,也摇晃着芦花的心事。
芦苇有心事吗?我想大抵是有的。人们喜欢芦花,欣赏芦花,风中的芦苇便以摇摆的姿态回应人类的善意。这是双方默契的互动,且都是精神层面的愉悦,于芦苇来说,应该是很好的状态了。可芦苇会不会想:我可以和人类互换角色吗?我这样猜想。我不知道是不是猜到了芦苇的心事。
于是我想到了《边城》里的一个小细节。月光下,祖父在吹芦管。翠翠听,心被吹柔软了,问祖父:“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祖父答:“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作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沈从文用芦苇做成的一个小乐器,通过爷孙对话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芦苇的另一面,这种以音乐为载体的互动,弥漫出的哲学意味令我印象深刻。
国外也有人在人与芦苇之间建立起了哲学关系。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将自己在哲学上的思考编成《思想录》,其中最著名的一段话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日本作家太宰治也把自己比作会思想的芦苇,他的散文集就叫《思考的芦苇》。
帕斯卡尔将人比作一株植物,为什么选择芦苇呢?我想,应该与芦苇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植物之一有关吧。芦苇像人类一样临水而居,生命既短暂又生生不息,既普通又高贵,它的生命历程浸润着思想和哲理,也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禅意。
我站在湖边,观察着风中的芦苇。我看到毛茸茸的芦花摇晃出动态之美,似乎在清扫着什么,而我更愿意相信,芦花是在迎接着什么。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时政新闻眼丨韩国之行收官日,习主席这些声音值得铭记
- 经纬线·2026,APEC第三次开启“中国时间”
- 金色相框|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回到北京
- 习近平圆满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
- 大国外交最前线丨走!见证一场氛围感拉满的欢迎仪式
- 特稿|为开创亚太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汇聚强大合力——习近平主席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演讲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 近镜头|中国接任APEC东道主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宣布中方将在深圳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