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粮仓
罗学敏
位于沈阳中街的刘老根大舞台,是外地来沈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很少有人知道,在这欢声笑语的大舞台之下,埋藏着沈阳人曾经的千年“饭碗”。1996年,沈阳市文物考古人员在大舞台区域进行文物勘探调查时,在地下四五米深的地层,发现了厚约0.2米至0.4米的大片纯净的炭化谷物,还有炭化木柱、灰砖、布纹瓦,可以确定这里是辽代沈州(今沈阳)的官署粮仓。这个重见天日的千年粮仓,解开了许多关于古代沈州粮食商业的谜团。
大舞台粮仓遗址,是有史可查且有实物可考的沈阳粮食储备和流通的开始。契丹人本是游牧民族,过着“马逐水草,人仰湩酪”的生活,在建立辽国的过程中逐渐转向以农为本。耶律阿保机统治时,连年丰收的粮食不仅自给有余,还在农业区各城市设仓储存,以备灾荒和军用,沈阳大舞台地下的粮仓便是当时沈州的官署粮仓。
沈州等城市官仓中的粮食,不仅用于储备,还用于市场流通。《辽史·食货志》记载:“东京如咸、信、苏、复、辰、海、同、银、乌、遂、春、泰等五十余城内,沿边诸州,各有和籴仓,依祖宗法,出陈易新,许民自愿假贷,收息二分。所在无虑二三十万硕,虽累兴兵,未尝用乏。”契丹人所谓“和籴仓”,其实是居住于辽东的渤海遗民的“祖宗法”。渤海国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粮食经济管理技术,名为“籴仓法”,又叫“和籴法”,就是政府在丰年粮价低时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到灾年粮价上涨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把粮食卖出,或者以较低利息将粮食借贷出去,秋后连本带利收回,这样既可以防止丰年谷贱伤农、灾年粮价暴涨,又能解决部分农民临时性粮食短缺问题,政府从中也有利可图,是一项一举多得的好买卖,体现了古代辽沈地区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智慧。
辽金时期,包括沈州在内的辽东地区粮食已开始大量外运,支援周边地区。《辽史·食货志》记载,辽代太平九年(1029年),“燕地饥,户部副使王嘉请造船,募习海漕者,移辽东粟饷燕。”金代继续在辽东地区大力发展农业,采取“和籴”之法积粟,包括沈州在内的辽东地区拥有了更加充足的粮食储备,不仅常年往南京(今北京)输送军粮,还在山东、河北荒歉的时候输粮相济。遥想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收复辽东时,军粮要从江南跨越万里波涛海运而来。杜工部有诗云,“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描写的就是唐代海船北上运粮的壮观场景。
沈阳真正成为东北粮食交易的集散中心之一,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清初随着辽东对外招垦,移民人口增加,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辽东地区粮食很快自给有余,并开始向外输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后,辽东地区的粮食自给有余,开始发卖到天津、山东、河北、河南以及江南市场,每年输往上海市场的粮食在千万石以上。辽河中下游地区的粮食,夏秋两季基本上是通过辽河航运,用帆船顺流而下运往没沟营(营口)出海。而到了冬春两季辽河封冻时,辽宁中部、北部地区以及周边吉林、长春、海龙等地的粮食,都用大车从陆路运往沈阳,由沈阳粮商集中收储后,再用大车运往没沟营发运。因此,沈阳成为东北粮食输出的一个重要集散地,史料上关于沈阳粮栈代客买卖粮食、雇车运粮前往没沟营交卸的记载比比皆是。
沈阳火爆的粮食市场,催生了一批大中小粮商。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奉天(今沈阳)设立奉记福粮栈,这是史料记载的沈阳较早的一家粮栈。沈阳粮商中有大中小贾之分,小贾代人买卖或存储粮食,“而收其用钱为所获之利”。一般店主既是老板又是伙计;中资以上的粮栈主,既可以自己经营粮食买卖,又可以雇用伙计帮客商代买粮食;粮栈主中的大贾资金雄厚,可以雇用很多伙计,既经营粮食贩运,兼代客买卖存储粮食,又有实力囤积大量的粮食待价而沽,还可以进行粮油加工业务,为客商提供粮米、豆油和豆饼等细分产品,可以说是一条龙服务。有清一代,沈阳的粮食市场十分兴旺。据《奉天通志》记载,到民国初年,沈阳粮米行仍有商号142家,还有为粮栈服务的粮车店42家,商户数量居各大行业前列。
清代奉天的粮食作物主要是大豆、高粱、大米,以产量大、品质好、价格低闻名,吸引了各地客商来奉天采购粮食。盛京的粮食不仅发往华北、江南,也卖往北方的黑龙江等地。据《龙沙纪略》记载:“顺、康年间,江省稻米贩自沈阳。”南北客商纷纷前来采购粮食,贩往他省获利。于是,在盛京城里形成了多处热闹的“米粮市”,《陪都纪略》称这些“米粮市”分布于“怀远门里,鼓楼以南,小西门外,大北关店”。“怀远门里”和“鼓楼以南”的米粮市都在方城以内,主要供应城里府衙、居民,以零售为主;而“小西门外”和“大北关店”的粮店则在方城以外的交通路口,主要面向南来北往的粮商,以批发为主。
历史的车轮循环往复,又不断向前。沈阳城里千年前的古粮仓遗址,即鼓楼南大街一带,百余年前又成了粮食交易场所。清代盛京城粮食市场的批发交易,每天天亮开市都要公议价格,成为沈城一景。诗人缪润绂在《沈阳百咏》记载了当时的盛况,“粮市在鼓楼南大街,城门始开,诸粮行齐来上市,争论价值高低,日高始散。”很多市民以到茶馆看粮行交易、探听粮价为乐事。诗中写道:“楼南九月上新粮,籴粜争论价短长。何事趁闲人早起,也来茶馆坐听行。”粮商之间的买卖交易,一般在茶馆进行,买卖双方边喝茶边谈生意,用袖里吞金的方法讨价还价,最后以现钱交易。《陪都纪略》记载粮食“栈行”的交易方式:“百谷俱全,市卖现钱,第二大行,交易茶馆。”可见,茶馆和粮食交易颇有渊源。位于中街鼓楼以南、辽代粮仓上方的大舞台,最早叫庆丰茶园,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是粮商们经常来谈生意的场所之一。
近年来,沈阳粮食交易的主阵地已转移到线上,产于沈阳的“清水大米”“新民大米”“锡伯大米”“康平杂粮”等,都火爆网络,随着一张张订单飞向全国各地。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时政新闻眼丨韩国之行收官日,习主席这些声音值得铭记
- 经纬线·2026,APEC第三次开启“中国时间”
- 金色相框|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回到北京
- 习近平圆满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
- 大国外交最前线丨走!见证一场氛围感拉满的欢迎仪式
- 特稿|为开创亚太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汇聚强大合力——习近平主席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演讲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 近镜头|中国接任APEC东道主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宣布中方将在深圳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