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秸秆的“七十二变”
本报见习记者 方子圆
秋收接近尾声,位于阜新市的辽宁祥和农牧实业有限公司却忙得不可开交。
记者走进公司的生产车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奇特的、混杂着发酵酸香与草木清气的味道。阜新市农业农村局的王丽维笑着说:“这味道就对了,膨化后的秸秆饲料,就类似于人喝的酸奶,富含益生菌,营养又好吸收。”
这是一家从事秸秆膨化机和膨化生物饲料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记者伸手抓起一把成品饲料,与干秸秆粗硬扎手的触感截然不同,加工后的秸秆既绵软又湿润。企业负责人介绍:“这背后是企业拥有的国内首创技术,秸秆被送入膨化机后,通过螺杆的挤压与旋转,机械能瞬间转化为150℃的热能,在高温高压下,秸秆的纤维结构被彻底破坏、重组,同时完成了消毒杀菌和糖化过程。”
变成“膨化食物”的秸秆,其纤维素变成了易于吸收的优质生物粗饲料,口感好了,营养也上来了,可以替代15%至20%的精饲料,显著降低养殖成本,还能提升肉质。“不仅牛羊吃,就连县里养鹅场的大鹅都抢着吃!”王丽维说。
在阜新田园实业公司,秸秆则变身孕育蘑菇的温床。一排排菌架上,白净圆润的口蘑从秸秆菌料上探出可爱的“脑袋”,整齐地排列着。蘑菇收获后,产生的废菌料被进一步加工成高品质有机肥,反哺农田,实现资源零废弃。
公司负责人介绍,企业目前已经构建起一条“秸秆—蘑菇菌料—蘑菇—废菌料—有机肥”的绿色产业链,每年利用秸秆超5万吨。在企业带动下,周边农户利用秸秆菌料种植蘑菇,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
除此之外,秸秆的能源化和直接还田同样潜力巨大。阜新惠农生物质热电有限公司作为我省规模较大的生物质发电厂,年消耗秸秆等农林废弃物45万吨,生产清洁绿色电力2亿千瓦时,并为附近农村乡镇供热。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他本扎兰村,省农科院的玉米全秸秆错位覆盖还田基地,通过秋季整株覆盖、春季错位集行播种的技术模式实施秸秆还田,连续五年下来,示范田的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0%以上,平均亩产较传统种植方式增产10%以上。
没有废物,只有摆错位置的资源。曾经只能被焚烧的秸秆如今变成了有价值的资源。
“我省每年产生约2500万吨秸秆,推动秸秆综合利用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一招。从发电供暖到牛羊口中的营养饲料,从孕育蘑菇的循环基料到直接还田提高地力,展现了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和广阔未来,未来我省还将展开更多的探索和实践。”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李 莹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时政新闻眼丨韩国之行收官日,习主席这些声音值得铭记
- 经纬线·2026,APEC第三次开启“中国时间”
- 金色相框|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回到北京
- 习近平圆满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
- 大国外交最前线丨走!见证一场氛围感拉满的欢迎仪式
- 特稿|为开创亚太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汇聚强大合力——习近平主席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演讲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 近镜头|中国接任APEC东道主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宣布中方将在深圳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