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中皆有诗
朱忠鹤
11月5日,本报以《每一行诗都像她亲手种出的庄稼》为题,报道了今年59岁的朝阳凌源市北炉乡何杖子村普通农妇何桂艳,一边务农一边写诗的新闻。该篇报道刊发后,在舆论场上引起了诸多反响。当“农民”与“诗人”的标签相遇,不少人会心生惊讶,好像田间劳作与案头诗集天然相隔。
这份惊讶,恰恰暴露了一种认知误区:我们总习惯性将诗意与特定身份绑定,却忽略了一个被快节奏生活遮蔽的核心真相——诗意从不是文人的专属,而是每个生命与生俱来的禀赋,它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所有人都可以发掘并自我实现。
何桂艳的可贵,不在于打破“农民”的身份桎梏,而在于在这个裹挟着所有人匆匆忙忙赶路的快节奏时代,她依然保持着感知诗意的能力。
她未让岁月风霜磨平内心的柔软,未让生活重担压垮精神的追求。这份坚守,恰是每个人发掘自身诗意的起点。
效率至上的当下,我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让“步履匆匆”成为生活常态;以“秒”为单位的短视频大量充斥着我们的业余生活,让“浅层次快乐”替代了“深度感知”,这些造成了我们心中的诗意空间被挤占,原本具有的诗意感知能力被削弱。
同时,我们总以为诗意在远方的名山大川、繁华都市,却忘了它就藏在我们身边,鸟鸣、晚霞,微风轻拂,围炉夜话,这些点点滴滴里其实都藏着诗意。
何桂艳能在田间劳作时捕捉诗意,正说明诗意与处境无关,只与心态相连。或许我们没有何桂艳的文学才华,写不出传世诗篇,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过诗意的生活。诗意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文学理想,而是热爱生活的态度、感知美好的能力、对抗平庸的力量。就像辽西的谷苗,即便土地贫瘠、风雨交加,也能扎根生长,这份韧性,本身就是一种诗意,就看你是否有一双发现它的“诗意眼睛”。
何桂艳曾因生活重担放下笔,却始终未熄灭对文学的热爱,最终在坚持中让诗意绽放。这份在困境中不放弃、不沉沦的坚守,正是诗意生活的核心。
诗意从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柴米油盐中保持对美好的向往。它要求我们不被生活苟且困住,不被世俗标准裹挟,坚守内心信仰,追求精神丰盈。
我们不必惊讶于“农民写诗”,就像不必惊讶于鸟儿歌唱、花儿绽放。诗意是生命的本能,是灵魂的呼吸,存在于每个热爱生活的人心中。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用感恩的心情接纳当下的一切,即便身陷困顿,也能找到精神栖息地;即便琐事缠身,也能在烟火气中活出诗意模样。
我相信,我们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土壤”,扎根其中、向阳生长,让心中的诗意绽放,让自己的世界因此美好。
责编:曹思洋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时政新闻眼丨韩国之行收官日,习主席这些声音值得铭记
- 经纬线·2026,APEC第三次开启“中国时间”
- 金色相框|习近平主席韩国之行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回到北京
- 习近平圆满结束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对韩国的国事访问
- 大国外交最前线丨走!见证一场氛围感拉满的欢迎仪式
- 特稿|为开创亚太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汇聚强大合力——习近平主席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的书面演讲引发国际社会热烈反响
- 近镜头|中国接任APEC东道主
- 习近平同韩国总统李在明会谈
- 习近平宣布中方将在深圳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