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在辽宁㉗│后金天命汗钱:努尔哈赤铸满文货币宣示主权
文物 档案 后金天命汗钱 天命钱是后金政权铸造的第一代货币,分满文、汉文两种制式:满文铜钱(右图)一面无文字,另一面铸老满文,意为“天命王者之钱”,简称天命汗钱。汉文铜钱(左图)仿明朝钱币形制,铸汉字“天命通宝”,直径比天命汗钱略小。研究认为,满汉文两种天命钱是努尔哈赤于天命六年迁都辽阳后铸造的。(辽宁省博物馆藏)
辽阳博物馆展出的窖藏铜钱
带铭文的钱范
带铭文的磨石
本报记者 商 越 李 翔
本期导读
铸有老满文的天命汗钱是后金政权铸造的第一代货币,关于其铸造的地点一直存在争议。随着近年天命汗钱及铸币工具的相继出土,专家发现天命汗钱是在辽阳铸造的,并锁定了铸钱遗址的大致范围,这为研究后金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壹
天命汗钱仿明朝铜钱铸造
辽阳博物馆正在展出“后金天命古钱窖藏”。展台上,一个坛子里盛有两种铜钱,一种是满文“天命汗钱”,另一种是汉文“天命通宝”,它们统称为天命钱,总计2200多枚。这是后金政权(1636年改清)汗王努尔哈赤仿明朝铜钱铸造的第一代货币,具有特殊意义。
陪同记者采访的我省钱币专家、沈阳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姜力华说,天命汗钱一面无文字,另一面为无圈点的老满文,铜钱的文字读法与其他铜钱上的文字读法不同,是按“先左后右三上四下”的顺序来读,意为“天命王者之钱”,通称“天命汗钱”。
“只有天命汗钱和皇太极时期铸造的天聪钱用的是老满文,这也是后金国铸钱最大的特点。老满文改为新满文后,所铸铜钱就启用新满文来书写了。”姜力华介绍,汉文“天命通宝”钱沿袭明代钱币形制,钱文阅读顺序为“先上后下三右四左”。除了阅读顺序不同,这两种铜钱大小也有差别,满文钱的直径约27毫米,汉文钱的直径小一点。有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差别在当时能突出女真人的身份。
那么,这坛子窖藏铜钱是从哪里来的呢?辽阳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张君弘告诉记者,2011年,辽阳市太子河区一工地挖出来一坛子铜钱,经鉴定为后金政权时期文物,后来,这些铜钱被移交到辽阳博物馆。有专家推测,这坛子满汉文天命钱很可能是努尔哈赤赏给功臣而留下的。
贰
出土文物证实后金铸币地点在辽阳
400多年前,努尔哈赤率领的建州女真日益壮大,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今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建立金政权(史称后金),定年号为“天命”。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沈阳、辽阳后,在辽阳旧城东约8里的太子河畔山岗上,兴建“东京城”,迁都于此。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辽宁省博物馆也在展出这种天命汗钱。关于后金铸钱的时间、地点,文献资料记载十分稀少,《清史稿·食货志》载:“太祖初,铸‘天命通宝’钱,别以满、汉文为二品,满文一品钱质较汉文一品为大。”根据这段简略的记载,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天命汗钱系努尔哈赤于天命元年在赫图阿拉城所铸,而随着近年出土文物的增多,这段历史越来越清晰。
从2008年开始,在辽阳东部新城区的拆迁改造过程中,先后有大量的后金满汉文天命钱出土。前期主要在原东京城南门南面耕地中,后期主要在东京城北门口附近出土。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辽阳出土的天命钱近15万枚,完整的全品铜钱约占1/3,还有很多未经流通的残次品铜钱,出土状态以散落为主,兼有窖藏。令人惊喜的是,这里还常常出土样式不一的天命钱陶范。
于立和卢刚是辽宁省钱币学会会员,也是辽阳后金钱币收藏爱好者,对天命汗钱颇有研究。他们共收藏后金钱币2000余枚,还有200余件钱范及铸钱工具。去年初,他们在辽阳博物馆对面开设我省首家公益性质的后金钱币馆。
辽阳博物馆和辽阳后金钱币馆都在展出从当地出土的一种巴掌大小、表面光滑细腻的磨石,磨石上阴刻“十窑钱磨”4个字,旁边还有“正白”两个小字。于立分析,这个磨石有两种用法,一是将制成的铜钱的棱角打磨光滑,二是清理疏通钱范浇铸通道,类似锉刀。卢刚认为,磨石上面的“正白”两字,应指满族正白旗,而“十窑钱磨”说明当时铸钱机构至少有10个窑址。
“大量钱币和钱范等铸币工具同时出土,意味着这里应为钱币铸造遗址。”姜力华说,这些实物证明了天命汗钱并非是天命元年在赫图阿拉城所铸,而是天命六年后金兴建东京城为新都城后,在辽阳当地铸造的。后金迁都辽阳后,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铸钱提供了保障。目前这个论断已经成为钱币界共识。
“努尔哈赤铸造天命汗钱,首要的意义在于宣示主权。”姜力华认为,我国古代各朝在政权建立之初,多有铸造新钱的惯例,一般为年号钱,作为新政权诞生的标志,以宣示自己的正统地位和合法性。另外,满文、汉文两种制式的天命钱,为后来清朝满汉文合璧制钱的模式打下了基础。
叁
天命汗钱仅铸造四年发行量较小
研究发现,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天命汗钱铸行时间短,发行量较小,流通地域非常有限,这也造成大量的天命汗钱留在了辽阳。据《满洲老档秘录》载,天命十年(1625年),因“银子丰富,不必使用铜,遂禁止铸造。”也就是说,从天命六年至天命十年,天命汗钱铸造时间只有4年,原因就是后金时期白银充足且使用非常广泛。
史料记载,清朝入关以前,女真人与汉人通过民间互市贸易,用人参、珍珠、皮毛等土特产换来大量白银,以至于后金出现“国中银甚丰”的情况;此外,频繁的征战掠夺,也使后金拥有白银的数量日渐增多,“……所获金银财货,何止数千万”。由此,后金政权停止铸币,天命汗钱因此存世不多,更显珍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考古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青铜贝币证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金属铸币,并逐渐取代了海贝等实物货币。回顾我国古代3000年的铸币发展史,铸币工艺大体经历了平板陶范竖式浇铸、叠铸、母钱翻砂、机器锻造四个阶段,而天命汗钱的铸造工艺继承了我国古代的陶范铸钱法。
于立指着展柜中一件件单个钱范、八钱陶范、戳范、铭文钱范、坩埚等铸钱工具向记者介绍,陶范铸钱法先是用泥制成坯、用戳范打上模型后烧成陶范,然后将陶范扣合在一起,累积叠起形成范包,再注入铜液。铜水冷却后,取出铜钱打磨光滑,最后成型。
“满汉文两种天命钱大小不一,薄厚不等,说明后金早期铸钱技术不成熟,处于传统范铸法摸索阶段。”于立说,出土的单个钱范,说明最初是一钱一范,费工费力费时;八钱陶范一次就能铸8个钱;后来的叠范就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一摞一摞叠起铸钱,一次浇铸数量就是原来的数十倍。但是后金铜钱有一个特点,有青铜的,有黄铜的,还有杂铜的,因为啥?它不是通过矿山开采的铜料铸钱,而是收集民间各种铜料来铸钱,所以每一批钱的金属配比都不一样。后来还有一批铅钱,因为古时辽阳就有铅矿,这就是本地铸币的特点。
手记
古钱币为何多用铜
商 越
铜钱,是古人常用的钱币。仔细研究,一枚枚小巧的古钱币其实凝结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信息,堪称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实物见证。探究我国古代长期使用青铜货币的原因,还要从青铜文化时期说起。
一般认为,我国的青铜文化时期约从公元前2000年的夏朝开始,商周时期达到鼎盛,创造了世界瞩目的青铜文明。这一时期,古人已经熟练掌握了青铜合金的配比,而且拥有高超的铸造技术,能铸造出各种造型精美、纹饰极其复杂的礼器、生活用器、兵器、乐器等,青铜的用途和价值得到了社会普遍认同。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国家祭祀要用青铜器做礼器,战争也要使用青铜兵器,于是青铜成为财富的象征,在周朝被称为“金”,非常昂贵。史书记载,周王征战南淮夷就是为了争夺铜原料。正因为青铜的价值已经深入人心,于是它就成为价值的衡量尺度,用青铜做货币由此产生。
从一个时代金属货币的铸造量,我们能推断出当时的社会经济总量。比如我国钱币史上有三大发展期,分别是汉代、唐代和宋代,这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匹配的。汉代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钱的传统。史料记载,从汉武帝铸造五铢钱开始,一直到汉平帝时期,共铸280亿枚五铢钱,这反映出“文景之治”后西汉社会的繁荣昌盛。
古钱币里还蕴藏着众多文化典故。比如古代钱币使用年号加“通宝”(通行宝货)来命名是从唐高祖李渊铸“开元通宝”开始,后被历代沿用;到了宋代达到古代铸币的鼎盛期,出现了书法对钱、皇帝御书钱,而且这一时期青铜货币中铜、铅、锡的合金配比达到十分科学的比例,既节省了原料,还使铜钱耐磨耐腐蚀。
这些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古钱币,不但独具特色,而且一脉相承,既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商越摄)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