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城子古城是辽金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
黑城子古城是川州的政治中心,图为川州城复原图。
黑城子古城遗址现存城墙,已被保护起来。
“万户之印”铜印证明黑城子古城在元代时很繁华。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访古寻踪
黑城子古城遗址位于朝阳北票市,始建于辽代。在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黑城子古城和与它相关的川州在辽金时期曾经数次迁移,屡次改名,反映了当时政局动荡的史实,它是研究辽金历史的重要遗迹。
1
这座千年古城至今仍有人居住
从北票市内出发,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约45公里,就到了黑城子镇。这里原是一座千年古城,镇政府就位于古城遗址中央。
从空中俯瞰,这座古城呈正方形,城墙遗迹明显,四至清晰,每面城墙长1000米左右。在绿荫掩映间,夯土城墙依然厚重,充满了沧桑。
在古城东北角,有一段两米多高的城墙,几户居民家的平房在城墙内侧依次而建。在古城内行走,历史痕迹已不多见,随处可见的是药房、浴池等现代商铺。
今年87岁的黑城子镇农民郑文明在古城生活了一辈子。他说,二三百年前,他的祖辈从外地迁入黑城子。他出生时,他们一家原本住在城外几百米远的地方。20多年前,他把家搬到了城内,他家院落大门与东城墙仅几米距离。
从记事起,郑文明就围着古城墙和伙伴们嬉戏玩耍。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古城墙远比现在要完整、宏阔,甚至可以在城墙的顶部赶着马车疾驰。因为城墙土质较好,附近农民不断从城墙上取土,城墙逐渐变薄、变矮。“这些年开始保护了,人们才不再取土了。”郑文明说。
记者注意到,古城东侧城墙外侧紧邻一条宽二三米的道路。郑文明和附近村民告诉记者,这条道路所在的位置,原本也是城墙的一部分,就是因为人们不断取土,土墙变成了土路,只留下部分墙体。
据史料记载,黑城子古城四面各有一扇大门,古城四角还设置有角台。目前,角台已经被毁。
朝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北票市文化局原副局长李秀华表示,黑城子古城始建于辽代,隶属川州。目前所看到的被毁坏的古城城墙建于清代。他讲道,明永乐元年(1403年),黑城子古城周边大片区域变成了游牧之地,整个川州境内都是牧场,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200多年。
明崇祯二年(1629年),成吉思汗二十代孙鄂本布·楚琥尔归附后金,率部迁居至巴彦和硕(今北票下府)。1635年,后金设土默特右翼旗,旗府设在巴彦和硕。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巴彦和硕被洪水淹没,于是旗府被迁到了黑城子古城,并在辽、金、元、明的川州遗址上新建旗府。
辛亥革命后,土默特右翼旗旗府划归朝阳县。1932年10月,伪满皇帝溥仪赐封沁布多尔济为和硕亲王,承袭土默特右翼旗领地。
1932年秋,沁布多尔济携随从人员回到北票黑城子,大兴土木,在原城墙基础上重新修造王府。经过几年工夫,在100多亩土地上修建起雕梁画栋、青砖碧瓦的大瓦房300余间,海青房700余间,并重新修复了百鸟林、王字山,在山下挖了一个游鱼戏水、绿柳垂岸、荷花映月的池塘,还修建了戏楼等建筑。王府四周有近5米高的围墙,墙角筑有炮台,常年设卫队站岗,如今已毁坏。
2
名字和城址历经多次改变
虽然目前所见城墙建于清代,但黑城子古城的筑城历史可以追溯至辽代。也就是说,作为北票地域最大的古城遗址,黑城子是一座辽代初期建起的千年古城。
东北史研究学者王禹浪曾对东北古代城市建筑进行深入研究。他表示,古代的辽宁地区是辽、金两朝潜心经营的关键区域,可以说,是辽金两朝古城遗址分布最为密集和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辽代和金代的多处重要城池设置在辽宁境内。黑城子古城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建设的。
辽代的行政区划体系大体分为道、府(州)、县三级。李秀华表示,辽代早期,黑城子城是川州宜民县的政治中心,到了辽代中后期,这里升格为川州的政治中心。从“县”升格至“州”,这一变化反映的是,辽代曾经发生一系列政治事件。
川州的政治中心迁至黑城子古城一事,在《金史》中有记载:“宜民辽川州长宁军,会同中赏名白川州,天禄五年去白字……”
李秀华说,这里的“长宁军”是辽川州的军队名号,称“宜民辽川州长宁军”,可证川州州治已迁到了宜民县。但当时的城址是在今黑城子古城遗址,还是在黑城子西南的小城子古城遗址?专家学者一直存有争议。
《金史》记载了黑城子的历史变革:在辽代设立“川州”之前,曾用“白川州”名字。川州在会同年间(辽太宗年号)改名为白川州,政治中心在今天的北票市南八家乡四家板村,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弟弟、辽明王耶律安瑞建立的私城。天禄五年(951年)又改叫川州。
《塔子沟记略》是清朝塔子沟厅通判哈达清格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所著的地方志。书中记载:“三座塔东北六十七里,有四家板上营子。蒙古称房子为板子,以前有四家蒙古人置房子于此,遂呼为四家板上营子。西面有城基一处。东西长一百五丈,南北长一百六十丈,围圆不及三里。城内有石幢两截,字迹不全,一截‘天辅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陀罗尼幢及川州刺史’字样,一截‘开泰二年(辽圣宗年号,公元1013年)岁次癸丑仲秋月记’。”
另据《承德府志》载:“今朝阳县治东北六十七里,地名四家板,有废城,中有契丹开泰二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石幢,记为白川州官吏所建,知即辽川州故城也。”
上述两篇史料可以证明耶律安瑞建立白川州的史实。
耶律安瑞机警有谋,虽然是耶律阿保机的弟弟,但他曾三次参与反对耶律阿保机的政变,后来被免罪释放。
通过史料可知,辽会同四年(941年),耶律安瑞设立白川州,其政治中心在四家板村。10多年后,在辽天禄五年,耶律安瑞的儿子耶律察割发动政变,杀死了辽代第三位皇帝、辽世宗耶律阮。后来耶律察割被诛杀,耶律安瑞也受到了牵连并被罢官,死于次年12月。白川州在发生这一事件后,“白”字被去掉,改为“川州”,并改为隶属辽世宗耶律阮的后宫“积庆宫”。
在被后人称为“萧太后”的萧绰统治时期,川州的政治中心已由北票市南八家乡四家板村迁至50公里外的黑城子镇。对这次迁移的原因,李秀华分析认为,四家板村位于辽代川州的南端,而黑城子城址的位置正处于去往位于北镇辽乾陵的要道上,从交通上来说,黑城子要较四家板村更具优势。
3
金代文学家曾记载当地民情
到了金代,黑城子古城依然沿用。值得一提的是,辽代设立的川州在金代经过了数次变更。《金史》记载:“大定六年,(川州)降为宜民县,隶懿州。承安二年复置川州,改徽川寨为徽川县,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置州及徽川县隶属,镇一咸康,辽县也,国初废为镇。”
这句话记载的是川州在金代的变迁历史:辽保大三年(1123年),兴中府(今朝阳市)投降了金朝,这时的川州隶属于金代的北京路(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大明镇),辖咸康、宜民两县。金天眷二年(1139年),川州又改为隶属懿州(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一年之后,咸康县的等级由“县”降为“镇”,并入宜民县,这时,川州辖宜民县、同昌县(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到了金大定六年(1166年),川州被废,它原来统辖的宜民县、同昌县划入了懿州。31年后,也就是金承安二年(1197年),川州又重新复置,统辖宜民、同昌、徽川县,为懿州支郡。不过7年之后,金泰和四年(1204年),川州再次被废,宜民县、徽川县隶属金代的兴中府;同昌县改为隶属于宜州(今义县)。
无论黑城子古城在辽金时期怎么变迁,都没有改变它是一座重要城址的事实。金代著名文学家王寂曾两次路过川州城,他在《辽东行部志》中记载:“予行宜民县中,是日熟食节,山林间居民携妻孥上冢,往来如织,撩人归思,殊无聊赖。又念壮岁献赋上都,尝出此途,今四十年矣。山川依旧,苍颜华发。”意思是说,见到当地百姓带着妻儿到树林中祭祀,引起他的思乡之情,自己年轻时曾路过川州,一晃儿40年过去了,如今已苍颜华发。
李秀华表示,在金代,川州管辖地包括今北票市大凌河以北地区和阜新市西北部地区。那时的川州城人口众多,是一座较繁华的城市。
元朝时,复置川州,隶属于北京路,它的政治中心仍在黑城子。后来,北京路更名为大宁路。
考古人员曾在黑城子林业苗圃发现元至正五年(1345年)的“重修川州东岳庙碑”,碑文上有“白川岳祠,奠于坤隅”和“川州达鲁花赤”等字样,由此可证,黑城子古城在元代时为川州城。“达鲁花赤”是蒙古语,是元朝重要的职官称谓,掌握着地方的行政和军事实权。
1980年,在黑城子古城西北角出土一枚元代铜印。印面近正方形,印文为朱文刻二行四字,汉文九叠篆“万户之印”。
根据史料记载,元朝时,军制设万户,置万户府以统领千户所,称“万夫之长”。各万户府设达鲁花赤一员,万户一员。李秀华表示,“万户之印”在黑城子古城遗址出土,说明元朝时这里曾设万户府,或者这里曾出过一名万户官。
延伸
辽宁境内有辽金时期古城130座
作为对东北地区古城址研究的知名学者,王禹浪曾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辽宁地区的辽金时期古城数量进行统计、整理。他说:“目前可以确定并有明文记载的,在辽宁境内的辽金时期古城共计130座。”
王禹浪说,这些古城中,周长在5000米以上的古城有3座;周长在4000至5000米之间的有4座;周长在3000至4000米之间的有4座;周长在2000至3000米之间的有14座;周长在1000至2000米之间的有37座;周长在1000米以下的有38座。另外,还有30座古城因为保存较差、测量困难以及资料记载缺失等原因,无法获得周长的准确数据。
通过统计可以看出,在辽金时期,在现在辽宁境内建立的大型古城数量不多,但中小古城不少。除了位于大连金州的苏州城外,其他古城址主要集中在辽西和辽北地区。
责编:李莹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