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筑系半部中国现代建筑史
正在沈阳举办的“栋梁”展中,三封信见证着东北大学一段荣光过往——
一个建筑系半部中国现代建筑史
1928年2月,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信,让他“将所看的东西留个印象”,为回国做学问留存资料。 制图 隋文锋
人民英雄纪念碑北立面图,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绘制复制。
梁思成抱着女儿在东大寓所前。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立、剖面图英文版,1946年完稿,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赵 莹 本报记者 刘臣君
探新展
“栋梁——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学术文献展”上,有3封信引发了观众兴趣,其中有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信、梁思成写给东北大学学生的信……它们宛若一条文脉,清晰地展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某一领域的传承、发展。九一八事变后,东大建筑系的师生们散落大江南北,半数人投身建筑教育事业,扛起中国现代建筑学科大梁,因此,有“一个建筑系,半部中国现代建筑史”之说。
1
家书: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在一生中写下400多封家书,“国家”“责任”是他经常提及的内容。在他的教育下,9个子女各有所长,因此,梁家被后人赞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对子女的传统教育,在他写给子女们的信中有所体现。正在举办的“栋梁——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学术文献展”(以下简称“栋梁”展)沈阳展上,展出了几封信件,其中有两封是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从中可见一斑。
一封是梁思成在欧洲考察时收到的梁启超寄来的信。信中嘱托:“你脚踏欧陆之后,我盼望你每日有详细日记,将所看的东西留个印象,凡注意的东西都留他一张照片,可以回来供系统研究的资料,若日记能稍带文学的、审美的性质,回来我替你校阅后,可以出版……”
另外一封信就被人熟知了,梁启超在把《营造法式》一书寄给儿子、儿媳时,曾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并给这本书以极高评价。他在所附的信中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已。”他随后嘱咐梁思成、林徽因“俾永宝之”。
家书中的殷切嘱托被梁思成内化为行动,梁启超邮寄来的《营造法式》成为他终生研究的对象,他在宾大学习期间,树立的理想便是“东西营造方法并重”。这个理想于他在东大教学和管理期间,践行演变出东大建筑系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成为传承文明的“种子”。
还有一封信并未在展厅中展出。那是在梁思成留学时,梁启超给他的信,信中对他提出忠告:“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学校所教与所学总不外规矩方面的事,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至于将来能否大成,大成到怎么程度,当然还是以天才为之分限。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人而不自得,而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策展人、中国工艺美术馆副馆长苏丹说,“栋梁”展,既是一个人的历史,也是一个群体的历史。通过展品,既可以看到梁思成先生的高屋建瓴与苦心经营,又可以看到与其同道的林徽因、陈植、童寯、蔡方荫等人为中国建筑教育体系构建所做的努力,这是集体贡献。他们共同培养的学生,后来大都成为中国第二代建筑学家、建筑师中的中坚力量。
展厅中还有一封信,这是1932年11月,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创刊号上发表的《祝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信中,他对诸位师生提出了殷切期望,这是他3年多来的深切思考,提炼出未来几十年仍在践行的中国建筑研究与保护和建筑设计的思想。
他在信中说得比较多的是“业”,亦即建筑师的职业使命。他说:“建筑师的业,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信中,他提出建筑三要素:“合用、坚固、美”,而合用是首要的。20多年后,他再次撰文延伸了这个概念,将其修改为“适用、坚固、美观”。
除此之外,梁思成认为建筑师的使命不独于此,还在于“文化的记录”,是社会科学家和美学家。他在信中提出殷切希望:“现在你们毕业了,你们是东北大学第一班建筑学生,是国产建筑师的始祖……你们的责任是何等重要,你们的前程是何等的远大!林(徽因)先生与我两人,在此一同为你们道喜,遥祝你们努力,为中国建筑开一个新纪元!”
此种殷切希望,与梁启超当初赋予梁思成的何等相似。正是有了如梁启超、梁思成和伙伴以及学生们的努力,《营造法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传承,绵延不绝,也正是有了如梁启超等先辈的支持,梁思成、林徽因这样的优秀学子才得以学习先进文化,兼容并蓄,形成了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建筑思想。
当今,东北大学建筑系在专业教学、实践、科研中提及的“东北大学建筑教育文化基因”,不仅包含当时具有时代先进性,又关注中国建筑文化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还包括了当时教育者们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职业操守、专业理念、实践精神等多角度、多层面。
2
建立起自己的建筑学体系
因其经历的独特性以及对东北大学建筑系的贡献,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是东北大学校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东北大学档案馆校史志编研室主任陈均介绍,东北大学为了培养实用型建设人才,于1928年增设了建筑系等新学科。当年7月建筑学系招收首届学生;梁思成从美国宾大建筑学专业毕业后应聘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任专任教授,不久,改任主任教授。由于梁、林夫妇二人是东北大学建筑系最早聘任的教授,因此建设建筑系的重担便落到了他们的肩上。他俩既当教师又当勤务员,系里的各种事情都要他们独力筹办。按照创建时间,东北大学建筑系是中国自主办学的第一个高校本科建筑系。
在梁思成的主持下,东北大学建筑系所学的课程基本上与宾大建筑学系课程相同。后来,由于梁思成的盛邀,陈植、童寯、蔡方荫等人先后到东北大学建筑学系任教,使建筑学系的教学更有生气。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建筑系硕士生导师陈颖介绍,除了将宾大的教学体系范本引入东北大学建筑系,在教学过程中,梁思成做出了“中国化”的可贵探索,对建筑系的专业课程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历史类课程加入了东方雕刻史,设计课在图案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建筑工程设计和论文。又分别在设备类、结构类课程上增加了七门课程,弥补“学院派”建筑教育传统上对于“技术”相关内容的弱势,以适应社会的建筑人才需求。
在中国建筑中找到美的模式,介绍给西方;将西方的建筑制式引入中国,使两者完美结合,这是梁思成从父亲梁启超那里得到的启发,并在美国学习期间逐渐成形的想法。例如,梁思成在他的英文文集《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中,兴致勃勃地介绍了屋顶在中国建筑里扮演的重要角色:“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诗歌中,就有了称颂屋顶之美的诗文,用飞禽的双翼来比喻向外延展的屋檐……或许在不晚于公元11世纪之时,明黄色或碧绿色的琉璃彩瓦就已经常用于屋顶。熠熠生辉的色彩,使得建筑物的屋顶如同灿烂的冠冕一般辉煌。”
他对中国建筑的描绘充满溢美之词:“根据《营造法式》的记载,及至宋朝,油漆的装饰性使用已成固定程式,其总体原则沿用至今。重大建筑的柱体、门窗和墙体通常为朱红色,而上方门楣和斗拱装饰以蓝绿色为主色、以朱红色和金黄色为点缀辅色的图……的确,在色彩的处理上,中国古代的建筑师比其他国家的建筑同仁或许要大胆破格得多。”
陈颖说,东大建筑系初办期间,梁思成制定了办学思想,开创中国人自己的建筑教育道路,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国自己的建筑文化,使中国建筑在世界现代建筑的发展中发扬光大:“溯自欧化东渐,国人竞尚洋风,凡日用所需莫不以西洋为标准……而我国营造之术亦惨于此时堕入无知识工匠手中。西式建筑因实用上之方便极为国人所欢悦,然工匠之流不知美丑任意垒砌,将国人美之标准完全混乱……”这就是东北大学创建建筑系的目的所在。
3
开创的教学风格传承至今
在梁思成毕业后的几个选择当中,与清华大学不同,东北大学建筑系对梁思成就如一张尚未开始描绘的巨幅白纸,他可以与林徽因以及陈植、童寯、蔡方荫等伙伴一起,尽情施展,实现胸中蓝图,完成梦想。
1928年,东北大学建筑系创立之初,“第一学期只有梁思成、林徽因二位上课”,直到“第二学期陈植、童寯、蔡方荫先后任教”,这些专任教师均具有海外专业教育背景,大都毕业于20世纪“学院派”建筑教育重阵之一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院派”建筑教育是指起源于17至18世纪的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立足并发展于19世纪末的美国的高等建筑教育内容体系,是具有视建筑为艺术的专业认同、重视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制图传统等特点的建筑教育教学体系和方法。20世纪初“学院派”建筑教育发展达到顶峰,成为世界建筑教育模式的主流。
求学期间,这些留学生刻苦攻读,品学兼优,成绩超群。留学期间他们多次在专业设计竞赛中获奖。陈颖介绍,这些优秀的建筑师们将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时所接受的、同期世界先进的建筑教育理念引入东北大学建筑系,并在教育活动中得以传播。
在著名作家费慰梅的书中,描述过梁思成如何把自己的学习过程“移植”到中国大学的教学中。“思成自己就提到过一些对于他以后在中国工作非常有用的、宾大给建筑史学生出的习题的例子。典型的习作是根据适当的风格完成一座未完成的教堂的设计、重新设计一座凯旋门而在创意上不能背离当时环境,或是修复毁坏了的建筑物。另外,他在一些展览会上看到的获得罗马奖学金的学生们搞的按比例缩小的罗马建筑图样也很有用。”
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三届学生林宣在回忆上《初步设计》课时说:“一年级和两个高年级班同在一个大制图室,夜间灯火通明。晚自习时老师来改图,常常是三个班一起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观摩。而这种几个年级的学生共用专业教学空间、互相切磋、老师一对一改图的教学方法和优良学风,在我们今天的建筑学院依然保留着。近年来,每届学生毕业之时,都会在梁思成礼堂举办谢师礼,作为感谢师恩的仪式和师生情谊的见证。”
根据童寯《东北大学建筑系小史》及刘宝仲《话我国早期建筑教育》记述:在1928年梁思成到任前,东北大学建筑系已招收学生十余人;第二年建筑系招收13人;第三年招收12人;第三届学生受到九一八事变影响,5人转入中央大学继续学习至毕业。学生作为“准专业从业者”,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对象,同时部分毕业生能够成为下一层级的“专业传播者”,在整个宏观教育传播链条中担当重要的一环。
4
师生超半数投身建筑教育事业
梁思成在短时间内构建起相对完善的教学构架,基本沿袭了美国宾大建筑系的课程体系,之后在清华大学的建筑教育实践中对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本土化”改进。
1930年末至1931年,林徽因、梁思成先后离开东北大学,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之职由童寯接任。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在童寯的积极努力下,东北大学建筑系学生先后转移到北平、上海继续学业。
根据东北大学的官方数据,东北大学建筑学专业自1928年至1931年,共招收三届学生约40人,毕业生中投身建筑教育事业的超过半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刘致平、郭毓麟、刘鸿典、唐璞、张镈、林宣等人后来在中国建筑学界卓有成就,他们始终不忘传播梁思成、林徽因、童寯等先驱在东北大学创建的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思想。在后来的主要建筑院校发展进程中,都有东北大学早期建筑教育阶段的师生担当重要角色。
在沈阳创造了“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的四位建筑大师,随后亦各有其辉煌事业。
梁思成后来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从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15省200多个县,测绘和拍摄2000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辽代应县木塔、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后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出版《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等经典作品。
陈植历任(上海)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上海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建筑师等职,主要建筑作品有大上海大戏院、上海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等。
童寯历任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主要论著有《江南园林志》《新建筑与流派》等。
蔡方荫历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土木系主任,1955年当选首批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后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论著有《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普通结构学》等。
东大的3年时光,给了这些年轻人施展才华的机会,他们撒下了“中国特色优秀建筑文化”的种子,种子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不断萌发、成熟,以至于成长为各地的“栋梁”,因此有“一个建筑系,半部中国现代建筑史”之说。
当然,东北大学建筑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28年创建,1931年南迁,在校生毕业后停办。1946年,东北大学复校复系;2007年,东北大学重新创办建筑系;2013年成立江河建筑学院。
(本文图片由“栋梁”展策展团队提供)
责编:徐 硕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时习之丨四次座谈会 习近平一以贯之强调“生态优先”
- 一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四次会议,传递哪些重要讯息?
- “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习近平总书记谋划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纪实
- 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建久安之基——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考察并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纪实
- 共同把这条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得更宽更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论述综述
- 山海友情 一带一路|铁路也“网红”,他们都在拍啥?
- 【讲习所·“一带一路”十周年特刊】凝聚共识携手共进 绿色之路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 习近平: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
- 跟着习主席看世界丨打造“海上丝路”新支点
- 时习之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强调这些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