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战沙植树忙
我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进入植绿治沙实战阶段——
迎风战沙植树忙
本报记者 胡海林
钻坑机钻出深坑,两人将树苗压实栽稳,再给苗根盖上玉米棒芯,水车上场浇水,最后覆土盖严……流水线式的植树作业,很快便在人们身后留下一排排绿色“树阵”。
11月2日上午,彰武县大德镇福巨昌村的一片荒坡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近百人的植树队伍迎着风把“树阵”往山上推进。几乎同一时段,大德镇韩家村的荒山上,由党政机关干部志愿者和村民组成的队伍也在挥锹植树。
连日来,我省以辽西北为主的多地开启了植树造林、退化林修复工作,标志着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正式进入植绿治沙的实战阶段。
“为什么要给树坑盖一层玉米棒芯?这完全是老百姓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玉米棒芯吸水后盖严土,而后在树根周围缓释水分,即使20天不下雨也能保证土壤墒情,提高了树苗的成活率。”彰武县大德镇林业站站长屈利平说。
在当地,成片造林地块普遍采用机器加人工协作的专业造林模式,而一些零星地块则主要采用人工造林模式。专业人士告诉记者,钻坑机可适用40度以下的山坡,每台机器每天能造林8亩至10亩,效率远高于肩挑背扛的人工造林模式。
山坡上,正在给树苗覆土的大德村村民赵玉荣兴奋地说:“我们祖祖辈辈吃够了沙的苦,参加治沙不需要动员。科尔沁沙地在我们这代人手上被治住,受益的是我们的后代。”
目前,省林草局正开展“三北”六期工程项目包装工作,已向国家林草局申请2024年启动两个项目,即辽宁省科尔沁沙地南缘综合治理攻坚区项目和辽宁省科尔沁沙地南缘外围综合治理协同区项目。同时,我省谋划打造一条长1044公里、宽不小于5公里的辽宁省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示范带,初步涵盖辽宁内蒙古边界沿线8个县(市)75个乡(镇、街道、林场、管理区)。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