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报国路上勇攀科技高峰——记航空工业沈飞某型舰载机研制罗阳青年突击队
本报记者 陈博雅
调试设备、设置参数……设备启动运行,激光束不断移动闪烁,材料按照预定的路径逐层堆叠,一件件形状复杂的金属零件被制造成型。在航空工业沈飞工艺研究所的增材车间,高级工程师李晓丹正紧张地忙碌着。
“增材制造技术就是俗称的3D打印技术。”李晓丹介绍,2023年,团队对关键技术进行专题攻关,成功实现了增材制造的耐高温功能一体化结构装机应用。
李晓丹开始从事增材制造攻关,要追溯到2013年。那一年,沈飞开始挑战创新难度极大的金属增材制造技术。这项技术对当时的国内航空领域而言是新工艺,很多人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研发了。面对如此重任,一直坚守着航空报国信念的李晓丹带领攻坚团队不分昼夜地摸索试验参数,仅用28天就研制出沈飞第一个3D打印的航空零件,创造了行业内以最短时间实现高端装备使用并具备零件生产能力的奇迹。从“技术空白”到突破技术壁垒,李晓丹在增材制造领域一干就是11年。
去年,李晓丹所在的航空工业沈飞某型舰载机研制罗阳青年突击队荣获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沈飞总工艺师、突击队队长张永亮向记者介绍,他们团队共有队员96人,是沈飞为保障某型舰载机研制任务高质、高效完成,专项成立的青年突击队,并按所承担业务划分为数个专项团队。2023年,突击队用9项新工艺方法、37项新材料应用、154项课题攻关突破了舰载机研制技术壁垒,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新型舰载机研制技术的国家,提前两个月完成专项任务,创造了我国飞机型号研制的新速度。张永亮说,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源于罗阳等一批先辈身上航空报国精神的感召和引领。
身处新机研制关键位置的部装团队,面临着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短的挑战。为按期完成研制任务,他们第一时间制定赶工计划,用120天的昼夜拼搏、1.2万余小时的无私奉献,换来型号成功按期下线。这之后,型号又迎来全机共振测试的新挑战。留给全机共振测试团队的时间只有3天。他们24小时连续作战,实时监测飞机试验动态,确保按期完成全部测试任务。全体突击队员以愈战愈勇、愈难愈拼的坚强意志,为型号提前两个月完成专项任务贡献了青春力量。
为了抢时间,张永亮和队员们时常拼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作业现场。张永亮说,那时候,沈飞大门上“航空报国、航空强国”八个蓝色大字总是格外耀眼,给予大家勇攀高峰的力量和勇气。在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还在不断扩大。2013年至今,航空工业沈飞共组建“罗阳青年突击队”2000余支,累计5万余人次参与其中。一项项“卡脖子”问题被破解、一架架战机起飞翱翔,罗阳青年突击队正把勇攀科技高峰的信念和航空报国的初心使命书写在祖国的蓝天上。
责编:王世海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