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刚:6000张海报讲述电影故事



邵志刚收藏的新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桥》电影海报、抗美援朝的电影海报《奇袭》和他最喜欢的电影海报《国歌》。
本报记者 郭 平 文并摄
他叫邵志刚,收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电影海报6000多件(套),可以讲出一系列新中国电影的丰富多彩故事。
坚持了30多年的收藏
走进航空历史专家、辽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邵志刚在沈阳市皇姑区的工作室,进门处是一个用沈阳市各个时期的电影票制作的小展板。
邵志刚收藏电影海报是从结识影院的几位美工开始的。当年沈阳的一些电影院往往根据电影海报的样式,由美工等比例放大、绘制大型宣传板画,吸引观众前来观影,这些美工的手中一般都会存有电影海报。
部队大院走出来的人,对战争题材的影片情有独钟,邵志刚特别留意这方面题材的海报,先后收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系列影片海报,其中抗日战争题材电影海报100多件(套)、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海报200多件(套),抗美援朝题材的影片略少,电影海报有50余件(套)。此外,他还有意收集与我国著名演员、导演相关的电影海报,有些电影海报连演员、导演本人也没有收藏,甚至没有亲眼见过。
收藏电影海报的过程中,邵志刚结识了国内有共同爱好的收藏者,收集电影海报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有一次,一位南方的朋友打来电话,说在一家废品收购站看到了不少电影海报,他急忙赶了过去,全部买下来,回到沈阳后,经过对这些电影海报进行整理,竟然发现了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拍摄的,1949年上映的《桥》的海报。《桥》是新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这张电影海报具有特别重要的纪念意义。后来邵志刚经过多方访查,他收藏的这张《桥》电影海报是目前发现存世的唯一原件。
讲述影片背后的故事
30多年里,邵志刚收藏的电影海报超过了6000件(套),藏品以新中国成立到今天的各类电影海报为主,收藏圈里,他在省内数第一,国内收藏圈中目前他跻身前三。
在邵志刚的工作室里,桌案一旁的墙壁上挂着电影《国歌》的海报。他说:“这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电影,因为辽宁是新中国国歌素材地,《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还同沈阳有着密切联系。”邵志刚曾深入研究过沈阳走出的杜重远的事迹,当年聂耳能够到辽西抗日前线慰问抗日义勇军,正是受到沈阳肇新窑业创始人杜重远的邀请。
“很多电影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电影主人公原型的事迹更是感人至深。”邵志刚讲道,有一次他到上海参加展览,偶遇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主人公李侠的原型李白烈士的亲属,细致交谈之后,激发了邵志刚讲好电影背后故事的想法。
邵志刚曾应第17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组委会邀请,在大连、沈阳举办展览。2021年,他为观众举办“红色经典——电影海报里的历史记忆”讲座,实现了讲好电影背后故事的愿望。那一次,通过收集到的李白烈士的遗物和图片,邵志刚讲述了秘密战线的革命先烈为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一切所作出贡献。在与观众互动中,他感受到了群众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缅怀。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关心“小超市” 情系“大民生”
- 文明遇鉴|这个“地下军团”为何会成为“国家名片”?
-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10月7日—10月13日)
- 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学习进行时丨人间重晚晴——习近平总书记尊老爱老的难忘瞬
- 习近平会见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梁强
- 第一观察 | 习近平主席再谈“同球共济”
- 习近平: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的讲话
- 习近平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
- 薪火相传丨一草一木 清香隽永
- 习近平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