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集观评丨读《柳子谷 柳咏絮画集》感怀
画集观评
致敬柳氏父女两代艺术家
读《柳子谷 柳咏絮画集》感怀
我进入沈阳文史馆后和画家柳咏絮女史有过接触,知道她父亲柳子谷是名满天下的大画家,向往久之。近日蒙柳咏絮不弃,惠寄《柳子谷柳咏絮画集》,大有受宠若惊之感。柳子谷大名早有耳闻,只知道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名闻天下之大师,早有敬仰崇拜之情。但未见真迹,亦未了解其生平,印象非常模糊。
当年孔子向齐国的师襄学习弹琴,十日后师襄认为孔子已学成,孔子说尚需继续学习,如今只学会弹奏技法而已,尚未解其内容。十日后师襄再告孔子已学成。孔子说,我虽然体会到乐曲表达之感情,但尚未感知其人。再过十天,孔子说,他似乎看到乐曲创作者和演奏者之人,看到此人身材体貌如何如何,然后说:“我感觉此人就是文王!”师襄大为惊讶,他并不知道是谁作的,也未跟孔子提起过,但他的老师明确告诉他,此琴曲名叫《文王操》,可知确实是文王创作。孔子的悟性确实很神奇。拿到画册后,我便认真阅读思考,逐页观摩体会,逐渐通过画作感受到柳子谷先生的思想和品格,愈看愈思愈敬,竟产生高山仰止之感,似乎感知到了画面后那高尚纯洁的灵魂,虽然与孔子悟出琴曲出自文王的神奇状况不可相比,但确有相似之点。我通过画面也能略微感知柳子谷先生高尚洒脱,纯真至诚的品格。
同时也产生当年孟子所提倡之“尚友”的感觉。《孟子·万章上》中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柳子谷先生虽不是古代之人,但他吾未见过其面,未聆听其教诲,便形同古人矣。“知人论世”便是孟子提出的,同理,知人论画,方能领会其精神与神韵。
柳子谷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名满天下的大画家,在1930年与张书旂、徐悲鸿同居南京,被称为“金陵三画家”,后传为“金陵三杰”。1934年先生在南京举办首次个展,许多行政大员和文艺界名流纷纷到场助阵,并不惜重金收藏。来年即1935年,上海市教育、社会两局联合在上海举办柳子谷第二次个人画展,依旧盛况空前,名画家胡藻斌在《艺风》上发文说:“我到上海两年多,在个人画展中看得不少,伟大者只是柳一人,作品之多量和整齐,也只柳一人,在展览中订购者之多,亦以柳一人。”这是行家里手的赞许,诸多大师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评论,盛誉如潮,可以想象柳子谷先生当年在美术界的崇高声望,可以说是高手中的高手,巨擘中的巨擘。对于柳子谷先生当年在美术界的声望和地位,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高。众多大师均有赞美和评论,小子不敢置喙。
当我反复阅读体会《柳子谷 柳咏絮画集》后,感受颇多,这里简单谈一下粗浅的感受。
满腔爱国激情的伟大画家
我在阅读观摩体会画集之后的第一个感受是:柳子谷先生不但是一位造诣颇深,具有天赋的画家,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是一位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追求进步而呼喊的勇士。有三个镜头、两个画面,令我动容,如果联系起来便可以感知先生终生一直未曾忘却华夏民族的浩然正气,具有满腔的爱国热血。
第一个镜头是他在1926年便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负责宣传工作,曾创作《雪中从军图》,并题诗道:“北风色色透征衣,号角声声催战騑。料得将军传檄日,血花伴作雪花飞。”很有气势和血性。引得林伯渠补题五言一绝道:“万里长征人,怀才意不薄。于斯风景中,合赋从军乐。”非常遗憾,我无从看到柳子谷先生创作的《雪中从军图》,那一定是气韵生动,笔触飞扬遒劲的佳作。仅从参军的勇气,诗画的意境便可以感知柳子谷先生当年意气风发,具有昂扬的爱国斗志。这便是我所感知三个镜头中的第一个。
第二个镜头则是《画册》中的一幅画,我几度仔细观摩,反复体会。1958年,已经进入中年的柳子谷先生和满健先生合作创作《抗美援朝战争画卷》的长卷,是长27米,宽30厘米的巨幅。采用散点透视,用工笔兼小写意的手法展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歼敌的历史画面,那是需要对第二次战役有深刻研究和了解后才可以构思和落墨的。其实,那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结束,而柳子谷和满健二人花费如此精力与心血精心绘制如此重大题材巨大篇幅的画卷,应该是出自对于自己国家,对于华夏民族的高度自信和对参战英雄的高度敬仰和赞佩。抗美援朝之战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战,是中华民族洗刷百年耻辱的扬眉吐气之战,而第二次战役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关键战役,最近上演后非常火爆的《长津湖》便是以这次战役为背景拍摄的,那种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高昂精神气冲云霄,最长志气,这便具有极高的典型意义。两位画家选取这一典型本身就具有高明的眼光。我无缘欣赏观摩原作,只是从《画集》中便受到很强烈的震撼。满健是亲身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志士,他有强烈的愿望想要把这一诗史般的战争通过画面永久记录下来,便去拜访大画家柳子谷,柳子谷欣然应允,于是二人进行了精诚合作,共同完成了这一记载伟大战争瞬间的巨作,使之成为永恒。
展开长卷,便可以进入情境中。一支志愿军部队走过一架大桥,最前面的旗手和首长与在桥头迎接的朝鲜军民会和,两面旗帜便是标志,双方的人员都是动势,那种热烈的气氛很有感染力。其后有重武器艰难前行的镜头,有军队在曲折山路上行进的镜头,有的在桥上匆匆行军,桥下河面有竹筏和小船在划行,有的地方硝烟滚滚,隐约还有火光,有野战医院的红色十字标志,拉着战马的战士们在湍急的河流中艰难行进,有的战士眼看要摔倒,前拉后推,浓浓的战友情尽在其中。画面的末尾部分达到高潮,画面的下半部分出现几处爆炸的火光和浓浓的硝烟,高处的山峰上是左右合击的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部队,两面鲜艳的战旗相向招展,山岭上战士正在奋力杀敌,有的射击,有的扔手榴弹,有的投掷,姿态生动。画面中那几名敌人的最高指挥官垂头丧气举手投降,便是战役胜利结束的最典型画面。而画面末尾的远山上是一大片空白,象征朝霞的淡淡的玫瑰色渐渐向上过渡,在极远处的空中还朦胧隐约飞翔着几只鸟,象征朝阳将出,和平将至。并有很遒劲的题款曰:“抗美援朝二次战役歼敌图,柳子谷、满键合作,一九五八年九月于沈阳”。
这幅长卷所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巨大,是最嘹亮的爱国主义颂歌,是对中华民族面对最凶恶之敌人敢于亮剑精神的最高赞美。
第三个镜头,也是第二个画面则很清秀,一根翠竹挺立在画面中间,上面的枝叶散开,小枝挺,叶片健,似乎有力地支撑起上面的天空,苍劲的根部左面是雨后春笋和两组野花,右面是两只可爱的和平鸽在相互对视,仿佛在交流,尽享春天的温暖与平和,一派祥和景象。落款说:“顶天立地岁寒竹,劲节坚贞钢铁人。卫国保家歼敌去,和平胜利万年春。一九八六年春节向云南老山前线战士致礼。秀菁构思八五老人柳子谷画并题。”我在仔细揣摩,这里的春节实际不是我们平常日理解的“大年初一”,而是指元旦,因为前面是“一九八六年”而非丙寅岁,故是指元旦,因这年的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柳子谷先生已经逝世了。1986年恰逢所谓的“世界和平年”,中国云南老山前线官兵正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为祖国和人民挺立出和平的天空,当时老山战役尚未最后结束,而柳子谷先生的这幅画被解放军画报刊登,将会给前线官兵极大的精神鼓舞。还有一个细节也可以体会出柳子谷先生品格的一个侧面,那就是题款中的“秀菁构思”四个字,秀菁是先生爱妻的名字,原来此画的立意和构思出自先生的爱妻,在如此重要主题的画面上还要提上构思出自自己爱妻,是多么重情重义的男人,至诚至情,与留下“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宋弘和留下“举案齐眉”典故的梁鸿可以媲美,这也是人最可宝贵的品格。就在此画完成之后的11天,即“同年1月12日接见《解放军报》记者采访,午夜安详谢世,享年八十五岁。”(《柳子谷柳咏絮画集·柳子谷年表》183页)
八十五岁的老人,心中敬仰为国戍边战斗的英雄,这种情怀本身便令人肃然起敬,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那是他去世前十一天画的,那当是一种何等令人敬佩的精神?他将自己生命最后的光芒都投射给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英雄,这难道还不令我们敬仰和动容吗!向您致敬,具有英雄情怀的老艺术家柳子谷前辈。当知道自己的作品被解放军报发表,又接受《解放军报》记者的采访之后,八十五岁的老艺术家柳子谷先生安详离世,寿终正寝。如同当年的曾子一样,非常安详,心安理得,这便是人生最完美的结局。
孟子曾动情地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我忽然想到,柳子谷先生是真正做到了,故他是并未带任何遗憾而离开的。
柳子谷先生26岁投笔从戎,随军北上征战,在烽烟中画画题诗;58岁满含激情创作《抗美援朝战争画卷》,用画笔讴歌英雄;85岁创作《和平之春》,将讴歌保家卫国的英雄和向往和平的主题统一在一幅画面上,其构思立意便非常巧妙高远,将生命最后的光芒投射到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上。人们生活的时代和出生的祖国是无法选择的,故爱国便是永恒的主题,是衡量一个人民族气节的试金石。将这三个年龄和时间连结起来,便可以体会出柳子谷先生不仅是位才华横溢,艺术本领高妙的伟大艺术家,更是一位终生具有赤胆忠心的爱国志士,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和永久的怀念!
补充一点,《击棹中流》是一幅轻盈的画面,在翠竹掩映中的河道上,两人划船顺流而下,画面题款道:“击棹中流歼敌去,万竿欢迎小英雄。《闪闪的红星》有此镜头,缘此画之。子谷。”可知是柳子谷先生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后所作。此影片曾经轰动一时,是歌颂红军的战争革命题材的影片,足以显示先生时刻关注社会潮流而歌颂革命的情怀。
柳子谷先生的艺术天赋极高,这是与生俱来而非后天可学的。先天的天赋叠加后天的勤奋,则成就极其全面而又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准。《月竹》的两杆细竹直上云霄,柔韧挺拔,竹节的衔接自然连贯,运笔时当是屏住呼吸,全神贯注而一气呵成,大有苏东坡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所说的“胸有成竹”,当时作者提笔熟视,构思成熟时则“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竹梢处竹叶稀疏错落,月亮半隐半现,大有“云破月来竹弄影”的感觉。《画集》中竹子形象扑面而来,《新笋蓬勃》的苍翠与旺盛的生命力,《东风起兮》中春竹的蓬勃脆嫩都可以感知出来。《雪月雨晴竹四条屏》各自的气候特征下竹子的神韵栩栩如生,气韵生动。《雪竹》上题款曰:“岁寒见劲节,烈火炼真金。日出雪消逝,万古颂长青。”《晴竹》上题款曰:“顶天立地”,均可以体会出画家主体精神在竹子形象上的投射,这便是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海角天涯》和《万竿浩荡》是两幅较大规模的竹子画卷,颇具气势,潇洒浩荡,表现出柳子谷先生扩大的胸襟和情怀。《傲雪》和《竹报平安》都是赏心悦目的精品。
竹子是柳子谷先生所表现最为精彩的主题和物象,“板桥第二”的评价绝非溢美之评。其画风的独特与所表现主题的多样性令人敬仰。
《山村新貌》长卷表现新中国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春光明媚,人物众多而形态各异,洋溢着新时代生活的喜庆气氛,颇具时代感。其中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牧童手持鞭子在牧牛,牛的姿态各异,有的往前走,有的低头吃草,有的仰起脖子在吃小树上的树叶,我数一下,应该是十一头。我当年曾放过牛,也是十头左右,故对于牛很熟悉。我观察此画中之牛,肚子已鼓起来,应该是早早出来吃带露水草之后的情景。这种对于表现对象深入观察和精微的表现令人敬佩至极。《不畏风寒不染尘》是一幅没骨梅花图,题款曰:“丹心玉骨最坚贞,不畏雪霜不染尘。一种高风万世仰,梅园长忆最亲人。为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画。七五年柳子谷。”周恩来总理在重庆时长期住在梅园,故画用鲜明高洁的梅花形象纪念伟大的周恩来总理,具有永恒的意义。其他精彩的画面颇多,《双松图》的苍劲挺拔,《畅游》《争游》两幅画中游鱼的动态逼真,画面空灵明澈,每幅都是生命的颂歌,艺术的精品。仆水平有限,大有绠短汲深之憾。
柳子谷先生的人品如玉壶冰般晶莹透明,白璧无瑕。1983年,中国现代美术奠基人之一的刘海粟先生到济南专门去看望阔别几十年的学生柳子谷,将近九十高龄的老师特意看望八十三岁的老学生,那是怎样的情怀,那是多么令人动情的情景?如果不是柳子谷先生尊师又怎能令老师几十年念念不忘?从刘海粟的态度上更能反衬出柳子谷先生的人品。在临终前的作品上题款还要写上爱妻的名字,对于女儿多方爱护提携,在人伦中最能体现人的品格。如此至诚深厚的情怀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如何能不动人?
父女情深 踵事增华 别开生面
柳咏絮是柳子谷的爱女,父女情深,从画中便可以感受到浓郁的父爱和女儿深挚的孝心。我们就先谈这个话题。先谈父爱。父亲对于女儿的爱至诚至深至纯,柳咏絮的《空谷幽兰》一画,题款便是柳子谷先生的:“空谷幽兰,咏絮此作颇有新意。子谷时年八十有四誌。”八十四岁的父亲为自己爱女所画的一丛兰花题款鼓励,一笔一划皆是情,浓浓的父爱令人动容。《草芽青青》是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在遒劲缠绕的紫藤花下,三只鸡雏非常童真可爱。下面有题款曰:“咏絮写花鸟,子谷补藤叶并题于泉城。”这是父亲给女儿补画。《觅》则是另外一种情形:画面是两只生动的鸡雏仿佛在观察吃的东西,背景是几叶竹子和两个竹笋。题款曰:“子谷先生写雏,咏絮补成。庚子春咏絮”。这是女儿为父亲的画面补充后最后完成,然后装裱收入画集。从画面的相互补充和题款可以体会出父女的深情,这当然也需要艺术上的造诣和修养,否则是不可想象的。
《回眸》是柳子谷先生的一幅画,画面是一只黑色雄鸡回眸观察的镜头,颇具神采。更重要的是题款道“此纸加胶矾后作画,另有效果。咏絮存此纸颇多,善用之。子谷识。”
柳咏絮对于父亲深深的爱在画面上也有充分的表现。《照我肝胆一轮月》:“照我肝胆一轮月,励我坚贞竹数枝。写先父子谷诗意,咏絮。”是其根据父亲的诗意画的明月劲竹图。《天堑变通途 版画移植》上面柳咏絮题款道:“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父亲柳子谷先生移植版画家酆中铁之作品为中国画时指出,移植勿受原作的表现形式束缚,要突现为中国画的特点,要注重笔墨神韵,追求自我感受,移植亦是一创作过程。此作为柳子谷先生示范作品。乙未春咏絮敬题。”如果没有这段说明文字,读者根本无法知道这是柳子谷先生对于国画移植其他画种的尝试,我特意查阅了酆中铁的原作,柳子谷先生的画是地道的国画而没有版画的痕迹。在《拟张书旂孔雀画法》一画上,柳咏絮补记道:“先父子谷演示张书旂花鸟画技法于小北河戊子夏咏絮补记”,也说明柳子谷先生兼取百家之长的品格。
柳咏絮的画继承其父柳子谷的风格,尤其是竹、兰和鱼,从运笔、用墨、设色诸多方面都很神似,乃至于父女合画的两幅画感觉是出自一人之笔墨,那是需要达到出神入化之程度方可到达的境界。柳咏絮的笔法很遒劲而不纤弱,用墨泼辣大胆,挥洒如意,故其画面颇有张力,有大丈夫气。《幽芳劲节》图的设色十分大胆考究,大块深墨的前面是朱砂色的竹叶,右侧则是暗蓝色的兰叶儿,撇的非常有神韵,可见其用笔的熟练与老道,深褐色的兰花中点缀朱砂色的花蕊,整幅画和谐生动,色彩丰富。《幽香》一画的中心是一丛绿色兰叶白花,叶片前后错落颇有层次感,兰花白色黄蕊,疏密有致,相互照应,背景则是一片深色,使画面非常生动突出。《时闻风露香》是一幅大写意兰竹,以兰花为主,刷刷点点,笔触潇洒随意,大气磅礴。《白兰幽香》和《清气》两画都是如此风格的大写意作品。《故乡情》则显示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情调,工笔淡绿色的丛竹与红色的山花相映成趣,非常美丽鲜艳。鱼也是柳咏絮女史非常钟意的题材,仅此画册中便有十多幅游鱼图。《鱼跃湖中竟忘水》,是群鱼竞游图,是水墨画,笔触灵动,用笔迅疾,动态感极强。《年年有余图》两条红头锦鱼的祥和喜庆;《荷塘》三鱼的悠然自得,《忘呼江湖》三条鱼朝向一个方向游动的姿态,《吞吐江河》则是水墨画,同样是三条鱼用不同姿态自由游动着,《不放长线难得之》构图很别致,最下端有六条鱼向上吐气泡,气泡由小到大由下相上漂浮着,显示水之清澈如无。吾细看题款,更觉得此画之情深义重,题款曰:“水清鱼见疑潭浅,不放长线难得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吾赴北京探亲,客徐悲鸿纪念馆作鱼图。满健兄为之题此句,甚喜,戊戌春阅旧稿,即兴复制耳。咏絮记。”原来是寄寓夫妻共同感情的艺术构思。于此可见柳咏絮与丈夫感情深厚,是很可敬佩和高度赞美的。《激流》的两条鱼一红一黑,拼力逆水而上,颇有力度展示出鱼类回归出生地的强大生命力。《和衷共济一江水》和《畅游》两幅画中的鱼则悠闲自得,优哉游哉,都有很强的寓意。
柳咏絮的文学修养也很不错,故其作品有文人画的意蕴。为诗作画或为画题诗都需要诗与画两方面的修养。《还须种竹高拂云》,画面四竿新竹纤细劲健,挺拔直上,大有凌云之势。其题款道:“还须种竹高拂云,老舍先生一九五一年以蛙声十里出山泉等四句诗意请齐白石先生作画,其中施恩山句还须种竹高拂云,白石先生未作,今吾试笔写之。柳咏絮记。”老舍出诗句请齐白石作画是文坛掌故,也是盛事,柳咏絮女史能将齐白石老人未画之诗句画出来,其勇气便足以动人,何况表现得相当到位,体现出其深厚的知识视野和文化底蕴。《石不能言最可人》,画面是几支翠竹衬托一块高高矗立的巨石,淡墨的巨石上有花青的苔点,很醒目,此图是赞美陆游的诗意。陆游原诗全文是:“自许山翁懒是真,纷纷外物岂关身。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净扫明窗凭素几,闲穿密竹岸乌巾。残年自有青天管,便是无锥也未贫。”这是陆游比较著名的自况抒情诗,以此为题材画出那种境界来,只有识者方解其中味也。此画同样显示作者知识的广博。还有为康熙《咏兰香》诗意所画的《无人也自香》,并将原诗题上,诗画相得益彰,非常耐看。为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清代大名人郑板桥的诗都有专门的画作,均属上乘佳品。
老子曰:“死而不亡者寿。”死后仍被后世传诵纪念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者。柳子谷先生虽然仙逝三纪多,但其影响依旧在,且越来越大,这是很值得深思的现象。柳子谷先生以其冰清玉洁的人格和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以及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和大量传世作品必将获得永恒的尊重和记忆,在中国美术史上将留下浓重的一笔,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被继承和发扬光大。
1996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在北京美术馆隆重举办纪念柳子谷先生的遗作展及艺术成就研讨会时,柳子谷先生恩师刘海粟夫人夏伊乔女士赠送给先生的诗很有韵味和深意,以此作为本文的结尾:
“几度沉浮几安危,兴衰荣辱几多回。淡泊过客无憾事,笑有墨迹任评随。”
(2024年9月17日 甲辰年中秋节毕宝魁撰)
责编:李 明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南方潮起正扬帆——解码金砖合作行稳致远的成功之道
- 习近平致电祝贺马茂当选连任基里巴斯总统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关心“小超市” 情系“大民生”
- 文明遇鉴|这个“地下军团”为何会成为“国家名片”?
-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10月7日—10月13日)
- 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学习进行时丨人间重晚晴——习近平总书记尊老爱老的难忘瞬
- 习近平会见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梁强
- 第一观察 | 习近平主席再谈“同球共济”
- 习近平: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的讲话
- 习近平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