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坚守只为了一颗小小的浆果 ——记辽东学院小浆果科研团队
小浆果研究团队成员在种植户的大棚里查看蓝莓长势。
小浆果研究团队成员在探讨蓝莓的种植技术问题。
工人在冷库内精心对蓝莓进行分选、挑拣。
本报记者 黄宝锋 文并摄
脚下沾满泥土,胸中充满赤诚。自2006年组建之初,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就立足区域与产业优势,总结出一套适宜辽宁地区浆果栽培使用的技术体系,并在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开展技术服务,结合科技特派工作的开展,将科技成果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农民可用的生产力,使丹东成为我国蓝莓和软枣猕猴桃小浆果的核心主产区。
倾一心于一事,18年来,所有的坚守,只为了一颗小小的果实。
群山耸峙,大江奔流。秋日的辽东,到处是自然、俊秀的迷人风光。沿逶迤的山路前行,宽甸满族自治县灌水镇就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之中。
“温度、湿度一定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后期管理一定要跟得上。”一个晴朗的午后,在灌水镇天华村,一位农民正给来访者讲述自己经营发展的得与失。煦暖阳光下,集结连片的数十栋温室蓝莓大棚,在希望的田野里熠熠生辉。
“我以前当建筑工人在外打工,给人修烟囱,一年也就挣个七八万元。现在种上了蓝莓,去年8亩多地就卖了将近百万元。”回望过往,让他感慨万千:“是辽东学院农学院的专家教授给我指明了致富路!”
这位农民名叫张大鹏,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蓝莓产业大拿。2019年春在辽东学院蓝莓科研团队指导下,他开始种植团队选育的温室早熟蓝莓品种H5,并连续参加3届(2020年至2022年)蓝莓栽培技术培训班,种植面积从开始的4.5亩发展到2023年的8.5亩,销售收入也从2020年的15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90万元。
“一花”引得“百花”开。在张大鹏的带动下,周围乡亲纷纷发展温室早熟蓝莓,共计70余亩,实现收入600万元。
一颗小浆果,富民大产业。张大鹏今昔生活的巨变,源于用一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更在于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的传经送宝,倾心扶持。
科技助农
田头“把脉支招”
这是一年中最多彩的季节。初升的太阳早已将温室大棚映照得暖意融融,采用基质栽培的蓝莓苗在温室大棚中茁壮生长,感受着土地的温度,聆听着大自然的呼吸。
“这个你一定要注意,就是这种它只要里头是绿的啊,刮了就没有任何问题,这就是正常的韧皮部的木栓化,所有的这种绿条子最后慢慢都会老化呈褐色的。有问题的是什么?像这种切开以后底下就有褐色了,绿秆儿里边中间的芯儿都发褐色,这就是有病了啊!”
……
驱车驶过宽阔平坦的柏油路,越过雨后泥泞不堪的田间土路,7点半就从丹东市区出发的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的7名成员一个多小时后准时来到了东港市椅圈镇吴家村。下车之后,他们就钻进了种植户李明路姐夫家的大棚里,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有查看蓝莓长势的,有测试水pH值的,有交谈指导的。
这其实是每个周末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的日常工作。
“去年俺姐夫种了3000棵树,投了35万元,卖了45万元。这10万块钱是把所有的费用都扣除了的,是纯利润。”专门到姐夫家听课的李明路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蓝莓种植大户,一会儿他还要接研究团队到自己的基地去转转。
李明路共有41栋大棚,分布在椅圈和马家店两个乡镇,其中,吴家村有18栋,油坊村有23栋。“我去年就做了两个棚,现在全改种蓝莓了。和俺姐夫的不一样,我那园子大啊,上了一个大的水肥机,20多万元。平常就两个人管理这块儿就妥了,反正有电脑控制之类的。对,你等会可以去看一下啊。然后剩下的就是这俩人每天巡视一遍,管儿别堵了,盆儿别倒了,或者说应季的,像有虫子了打打药啥的。技术上,还有专家他们帮着把关,现在来看,种蓝莓是个挺好的买卖。”
“特派员”“大专家”“老朋友”,这是东港包括李明路在内的很多蓝莓种植户对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成员的称呼。叫法虽有不同,一致的却是他们是许多农民心中“虽身为教授,却没有一点儿架子的真正的科学家”。
“我们团队一共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均是辽东学院农学院教师。由于大家平时都要承担教学任务走不开,只能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来开展技术服务。我们还好,黄院长这么多年基本上每个周末都在到处跑。”周文杰2016年果树学博士毕业后进入辽东学院农学院从事园艺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现已成为小浆果研究团队负责人。
周文杰口中的“黄院长”是辽东学院农学院原院长黄国辉,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的创始人。提及创建初衷,虽已退休却一直奔波在田间地头的黄国辉的回答言简意赅:“学以致用,科技助农。”
这也是小浆果研究团队的共识。
作为辽东学院园艺专业学科带头人,在黄国辉看来,科技助农是接力事业,未来属于年轻人,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拾级而上、登高望远。
为致力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黄国辉先后主持建设园艺专业校外实习基地6处,通过寓教于乐、重实践、重实效的课改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小浆果栽培、修剪、杂交育种、病虫害管理、采后处理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打造勤恳务实的工匠精神,成为毕业即具备农业实操技能的“新农科”大学生。这些项目成果不仅提高了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所的科研水平,又反哺了辽东学院园艺专业乃至农学院的学科发展与建设。
在黄国辉的带领下,秉承“科技为心,创新为源;服务为本,辉煌为农”的理念,以服务“三农”、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小浆果研究团队始终奋战在广袤的田野间, 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镌刻在时间深处,把论文写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地上,开启了用小浆果铺就辽东乡村振兴之路的实践与奋斗。
授人以渔
一线“传经送宝”
李伦是凤城市边门镇汤河村人,也是凤城市天泉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经理,2021年开始种植温室蓝莓102亩5.8万株,因不懂技术,水肥管理不当,蓝莓苗大面积死亡。多年心血即将化为乌有,怎么办?万分紧急时刻,辽东学院蓝莓科技特派团伸出了援助之手,李伦参加了辽东学院蓝莓栽培培训班,系统学习了蓝莓种植技术。现在,合作社种植的蓝莓声名在外,年销售收入近千万元。
在丹东,李伦的经历绝非个例。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关键,而人才则是支撑。
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始终坚持“科教下乡”,力求将农村、农业、农民急需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位,使科教与“三农”之间实现双向直通、良性互动。借助国家级“辽东学院小浆果星创天地”平台项目和省级蓝莓新品种选育与采后处理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他们集小浆果组织培养、种苗繁育、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产品销售、互联网及培训人才为一体,以辽东学院为依托,建立“小浆果产业创业孵化平台”,实现了与产业的密切连接,为企业、农场主、农户、有种植意向的贫困户等提供技术支持,向返乡大学生、有意向创业的毕业生提供实用的专业技能培训,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在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的统筹协调下,辽宁(丹东)小浆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4个科研单位、丹东市蓝莓协会等2个地方性小浆果协会、丹东瀚林蓝莓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农业企业以及240家小浆果种植户已全部整合进入平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充分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示范,小浆果研究团队以辽东学院农学院园艺专业的《小浆果栽培》特色课程为教育基础,为辽宁省科技特派活动的“农民技术员培训工程”开设了小浆果栽培技术培训班,并通过“辽宁省凤城市小浆果省级科技特派团”“辽宁省宽甸县科技特派团”“辽宁省辽东学院特派员工作团”“辽宁省宽甸县蓝莓乡村振兴科技特派团”等省级科技特派工作项目,组织团队成员深入基层积极开展特派帮扶工作,倾力培育起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帮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面对凤城市蓝莓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品种布局不完善、配套栽培技术良莠不齐、新品种和新技术更新能力差、缺乏科学的规划与定位、价格不稳等问题,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组建科技特派团,从“统筹规划,加强特派团成员培训,建立规范化服务体系”“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促进产业化进程”“强化龙头企业标杆示范”等方面开展工作,努力整合小浆果专业领域技术力量,围绕蓝莓栽培生产的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服务,有效提升了凤城市蓝莓产业发展水平。除此之外,特派团还进行了线上指导(电话和微信答疑),并利用抖音和快手视频平台介绍蓝莓高效栽培技术,在凤城市打造起一个核心竞争力强、技术过硬、人员配备合理的精品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企业、合作社、种植户引进新品种、基质营养液栽培技术、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面积达5000余亩,丰产期产量能达到2250吨,产值0.9亿元。
同样的一幕,也在宽甸不断上演。通过特派团的指导引领,辐射带动全县露地蓝莓种植面积1.5万亩,今年将实现总产量7000吨,产值3亿元。
学农爱农
结出“喜人之果”
丹东振安区五龙背镇营胜村村民宋春英原来以种植黄瓜为主,每亩温室黄瓜年销售收入约4万元,管理复杂,用工成本高,去掉生产资料和人工成本,每亩净收入仅1.3万元。2017年她开始种植北陆蓝莓,因不懂技术,舍不得疏果,造成果个小、大量落果。2021年在辽东学院蓝莓团队指导下定植南高蓝莓品种H5共5亩地2000棵,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40万元,净收入27万元,亩净收益也提高到5.3万元,而且比原来种黄瓜更省力。
从4万元到40万元,宋春英的经历是丹东很多发展小浆果产业农民的缩影,却不是全部。
从凤城、宽甸到东港,丹东种植蓝莓的散户不计其数,果农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有限,经验也是因人而异,但是种植过程中遇见的问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小浆果研究团队制定丹东地区露地、温室蓝莓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针对地方种植户写了一本通俗易懂的《蓝莓园生产与经营致富一本通》。团队通过多次主持省级科技特派团项目深入田间地头,以技术培训讲座、现场拉练会、现场技术指导、组织小浆果种植者外出学习、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交流、技术交流群、抖音、快手等多种方式成功将小浆果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一线。
2017年,小浆果研究团队又成立了辽宁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立足辽宁,放眼全国,组建了创新团队,从科研、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生产服务、培训等多维度开展工作,为我省乃至全国的小浆果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得益于辽东地区的产业与地域优势及团队多年的工作基础,先后获批2个省级平台——辽宁省蓝莓新品种育种与采后处理重点实验室和辽东地区蓝莓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团队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深植“服务为民之种”,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结出“喜人之果”。请看近几年的一组数据:2019年至2020年,“辽宁省凤城市小浆果省级科技特派团”项目期间建立露地蓝莓优质早熟品种示范基地500亩,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凤城市小浆果生产单位,实现农民增收1.5亿元;2020年至2021年,在宽甸县杨木川镇、长甸镇、灌水镇等地建立蓝莓和露地生产示范基地400亩,辐射蓝莓基地1.3万亩,2021年产量5600吨,产值2.6亿元;2021年至2022年,分别于永甸镇、杨木川镇、青椅山镇、虎山镇等地建立蓝莓示范生产基地,其中露地栽培560亩,温室栽培300亩;2022年至2023年,在宽甸地区建立露地示范栽培基地100亩,温室示范栽培基地130亩……
数据是枯燥的,却也是最具说服力的。
从成立至今,小浆果研究团队研发的蓝莓关键栽培技术应用面积约占全国蓝莓栽培面积的1/4,团队在辽宁、山东、吉林等地建立小浆果生产示范基地15000余亩,种苗繁育基地1000余亩,推广小浆果栽培新技术15万余亩,累计生产小浆果果实达10万余吨、苗木1000万余株,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仅2019年至2021年,研究成果在辽宁地区应用获得总产值就达80亿元以上,新增利润22.8亿元。
2006年到2024年。转眼之间,18年弹指即过。18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为一瞬,但对辽东学院小浆果研究团队的所有成员来说,这却是让理想照进现实的18年。
“学农就要爱农,农业生产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要将其作为一项事业去热爱和坚守,唯有如此才能赋予有限的职业生涯以无限的意义,能够加入这个团队中,我觉得很自豪!”自2019年开始,周文杰先后主持或参与省市级科技特派及技术推广类项目13项,与特派团成员一起将蓝莓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大面积的试验推广和示范,并应用到蓝莓生产实践中,建立蓝莓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2000亩、蓝莓种苗繁育中心500亩、辐射栽培5万亩,累计总产值约10亿元,新增就业人数达5000余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发展,是特别了不起的事!”周文杰表示,能够学有所用,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显身手,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真的特别有成就感,自己接下来会继续带领团队做好每一项工作。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