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为沈阳现代医学记忆建个家”
王巍巍目前已收集500多张与沈阳医学相关的历史建筑、人物的照片。 本报记者 郭 平 摄
位于沈阳大东区堂子街7-2号的盛京施医院教工宿舍旧址已列入修缮保护规划。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郭 平
在沈阳,活跃着一支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团队。作为团队中的一员,王巍巍因为出身于医学世家,对沈阳医学发展历史几乎投入了全部业余精力——收集史料、访寻遗迹、结交名医后人。日久年深,王巍巍身边逐渐汇聚了包括医学、史学的学者及民间收藏家,也让建设沈阳医学博物馆的愿景逐渐成形。
王巍巍语速很快,让人感到她正在关注事情的紧迫性。近日,在沈阳举办的一个百姓故事汇活动中,充满紧迫感的王巍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她正在为筹建沈阳医学博物馆奔走着。
王巍巍是一个80后,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爱好收藏。大学毕业到了辽宁省肿瘤医院工作,因为大学学的是经济学,虽工作在医院,岗位却不是医生。她的曾外祖父郭维藩毕业于奉天医科大学,那是1912年在沈阳创立的东北地区第一所现代医科大学。
王巍巍的收藏活动始自何时,她已记不太清了,也许是初中集邮时就开始了。但是,在她的收藏中,2002年的一则《苏格兰小楼咋拆了?》的新闻报道对她的影响很大。
王巍巍工作的辽宁省肿瘤医院建设于奉天医科大学旧址,每天走过院区内的老建筑,走在100多年前祖辈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激发起了她探索那段历史的好奇心,大约从那时起,收集与沈阳现代医学发展的所有相关实物、文献资料成了她的一个目标。
走进王巍巍的家,客厅里桌子上、沙发上、茶几上摆满了证书、证章、书籍和相册。事实上,这还不是她收藏的全部,为说明这些藏品的类别和特征,她已经提前准备了一个星期,推动建设沈阳医学博物馆也就是要为这些藏品建个“家”。
这个“家”其实已经有个着落了。王巍巍拿出一份文件,是沈阳市大东区政府的《关于大东区堂子街盛京施医院教工宿舍旧址抢救性修缮与筹建东北西医历史博物馆的提案的答复》,在这份文件中,大东区政府已经明确回复,将位于大东区堂子街7-2号的盛京施医院教工宿舍旧址作为历史文化遗存列入修缮保护长期规划。
大东区堂子街7-2号是一栋二层青砖建筑,因为年久失修已经被确认为D级危房,整个建筑呈“凹”形布局,廊道、楼梯及缓步台呈欧式风格,当地人称其为“英国楼”。王巍巍拍了很多这栋小楼的照片,还将照片制作成台历送给为保留小楼提供帮助的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她说:“这样的小楼原有14栋,目前保存下来只有这一栋了。”她的语气中饱含惋惜,因为小楼留存的是100多年前沈阳西医发展也就是现代医学发展起始阶段的记忆。
1883年6月,在不通火车的情况下,苏格兰人司督阁坐了8天牛车来到当时名为盛京的沈阳,在小河沿租了几间破旧民房,开办了东北地区第一家西医诊所——盛京施医院。当时人们对于西医并不了解,甚至排斥,司督阁做了大量工作,逐渐得到当时民众的认可。
王巍巍收藏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917年,是奉天医科大学第一级毕业生的合影,19名医学生中有一位就是王巍巍的曾外祖父。
王巍巍还藏有一份文件,是奉天医科大学毕业生纪念建校80周年和盛京施医院建院110周年的活动材料,里面列了一组数据,这所我国早期的西医学校共开办了36年,招收了31期学生。
近年来,王巍巍同省外的医学博物馆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交流过程中越发认识到沈阳的现代医学发展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进一步增强了她建设好沈阳医学博物馆的信心。
王巍巍目前已经收集100多张医学相关的邮票,50多枚医疗机构、医学院校的各类徽章,500多张沈阳医学相关的历史建筑、人物的照片,还有200多册关于沈阳现代医学发展的文献、图书、档案……这些藏品守护的是沈阳现代医学发展的珍贵记忆。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