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若失,市集无味
朱忠鹤
近些年,不同主题的文化市集相继出现,从繁华喧闹的商业步行街到充满文艺气息的街巷里弄,到处都可见文化市集的身影。
文化市集是一种集文创产品销售、文化活动体验、演出交流展示等于一体的文化消费新形态。虽与农贸、商贸集市同为市集,但它主打的却是文化味。换句话说,文化市集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给予顾客精神层面的价值与意义要高于实物本身,文化若失,集市无味。
然而,这种新业态扎堆出现后,其间不免鱼龙混杂,一些偷梁换柱的“伪文化”市集正在削弱这种文化业态对人们的吸引力。
在一些文化市集上,所谓的文创商品并非出自传承人或匠人之手,而是从批发市场采购而来,或是在普通商品上印刷几句诗词、中式传统图案,便打起文化旗号售卖。这些商品既缺乏设计创意,质量也参差不齐。一些市集大量销售流行商品或网红产品,这些商品虽能带来短期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却会让市集失去文化特色,变得平庸无奇。而一些市集上推出的所谓文化演出,则不过是乏善可陈、放之四海而皆可的歌舞表演,令人难以体味文化带来的营养。更有甚者,一些夜市或小吃街也冠以“文化市集”的名号。
实际上,国内不乏文化市集的优秀代表者。比如南京的“东西会创意市集”,它是一个根植于本土1912街区的原创文化品牌。在布局与外观设计上,这个主题文化市集匠心独运,分“东市”与“西市”两部分,前者是沿着道路一字排开的微型民国建筑风格景观花车,后者则选取经典的民国文化元素与配色对花车进行设计。当“民国风+花车+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三位一体、集于一身,“东西会创意市集”甫一问世即火爆开场。此外,“东西会创意市集”还联合文博场所、非遗传承人,打造了1912 艺术汇小舞台、非遗展示空间等多元展演和体验形式,通过 “市集+” 系列活动,推动街区跨界融合,吸引了众人目光。
文化市集的扎堆出现必有其合理性,我们应该看到它蕴含的重要文化价值。一方面,文化市集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都市人渴望通过参与多样的文化活动来放松身心,感受生活美好。文化市集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它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及现代创意的碰撞与融合。
另一方面,文化市集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平台。通过市集,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非遗技艺、地方戏曲等得以在更广泛的受众中传播和弘扬。同时,市集还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和创意的舞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去掉“伪文化”做一个真正的文化市集,需要主办者精雕细琢。首先应该在主题上下足功夫。市集主办者应该从市集所处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上深挖文化资源、确定主题,无论是历史故事、民俗风情,还是传统技艺,都可成为市集的主题与灵感来源。例如,在有历史名人故居的地方,可以围绕名人文化打造市集,展示与名人相关的书籍、文创产品,并用诗词诵读、文化讲座等线下活动链接起顾客与名人之间的关联。
其次,要注重文化市集的氛围营造。从场地布置到摊位设计,都应与文化主题相契合。目前,一些文化市集不论主题如何设定,都一股脑地在氛围上主打“中式风”。文化所呈现出来的样貌并非单一色彩,主题为西式,但氛围营造上选择了中式,无异于南辕北辙。
文化市集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新景观和传承文化的创新平台,“伪文化”对其侵扰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加强运营管理和鼓励创新创造等措施多措并举,一定可以打造出具有独特文化味和吸引力的文化市集品牌,也让市集所在城市因此而不同。
责编:齐志扬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