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情播撒“热爱科学”的种子——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掠影
作者:本报记者 杨舒《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1日 04版)
3D打印运动鞋、竹钢、航天种子……5月20日,北京市通州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近300个新奇有趣的最新科技成果展项悉数亮相。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启动式在这里举行,同步举办的主题展览,重点展示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双碳”科技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成就和北京市科技成果,力求打造一场全民科技盛宴。
由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主办的2023年全国科技活动周5月20日至31日在全国各地展开。本届科技活动周以“热爱科学 崇尚科学”为主题,通过“云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广泛营造讲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社会氛围。
“国之重器”集中展示
喷出冲天蓝光的行星发动机、洞悉一切的量子计算机……今年,我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的热映,掀起一场科学探索热。在北京科技周展厅门口,曾在这部电影中亮相的徐工“钢铁螳螂”步履式挖掘机引得许多市民纷纷合影“打卡”。记者了解到,能陡坡作业、极限施工,到达其他机械无法到达的地方正是这台“大家伙”的特有功能,不管是陡峭的山坡、水网,还是复杂的沼泽、林地,它都可以自如作业,独有的极限载荷调节技术,可实现高原、平原动力的最佳匹配,可谓“国之重器”的最新代表。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我国首颗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慧眼号”“探索一号”科考船、“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615公里开放式架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在主展区内,一大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成果以微缩版的形式集中亮相。此外,高性能计算芯片、六轴协作机器人、新冠灭活疫苗和药物……一批来自北京的科技成果也揭开面纱。
观云测风的神器——风云气象卫星、极地气象的“守望者”——极地超低温自动气象站、青藏高原“亚洲水塔”天-地-空综合观测系统、青藏高原无人机人工增雨(雪)试验模型……中国气象局展区,多项气象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以微缩模型和模拟体验的方式,向观众讲述着我国气象科技的巨大进步。而在消防科技展区,水炮射程高达88米、可实时测温的智能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和一次可发射5升灭火剂、射程达到35米的快装式脉冲雾化喷射器等重大装备,也令现场观众大开眼界。来自丰台五小的六年级学生石煜忍不住赞叹:“有了这些,消防员叔叔可就安全多了!”
民生科技异彩纷呈
科技服务于民生福祉,旨在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本次北京科技周展览上,民生科技成果是一大亮点。
长着5个“犄角”的小南瓜、上一截黄下一截绿的西葫芦、拳头大小的新型甜瓜、一尺来高的月季……在航天育种展位,记者看到了各式各样由太空种子育成的农作物,如航黄樱2号、航椒S605、太空观赏南瓜。展位负责人介绍,航天育种就是让农作物种子搭载航天器升空、经历空间诱变,再由农业育种专家筛选培育出新品系、新品种,在现代化农业设施和先进农艺技术的辅助下,重回大地开花结果,能够极大地丰富人们的餐桌。如今,这些展出的太空种子品种已经进入市场,“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超强超硬的竹子建材你见过吗?在国家林草局展位,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的团队带来了新型重组材料——竹钢。它既有竹材的成分,又有像钢一样的硬度,制造过程具有性能可控、结构可设计、规格可调的特点。目前已经开发了以毛竹、慈竹、白夹竹、寿竹等22个原料的竹钢产品,作为减碳固氮的重要解决方案,已应用于风电叶片、城市交通护栏、平台地板等建筑工程中。
根据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研发的原子磁力仪可测量人脑和心脏的磁力微弱信号帮助疾病诊断,测量精度较传统技术提高1000万倍;双源双探锥形束CT可成为耳鼻喉医生的“显微透视眼镜”;超声动态实时智能分析平台则在医生做B超检查时,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给出相应影像分析诊断意见提示,目前已在全国3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应用……大批成果,传递出科技创新为人民健康带来的温度和关怀。
全国联动亮点多多
提升科学素质、厚植创新沃土,科普的足迹需要延伸得更深更远。
记者了解到,科技部将在活动周期间联合相关部门和地方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开放日、育鲲轮航海科普直播、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科技潇湘行、蓉城科学之夜等轮值主场活动,组织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向社会开放,还将开展科技列车行、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全国微视频大赛、全国科学实验展演会演、优秀科普展品巡展暨“流动科技馆”进基层、全国优秀科普作品推荐、科普援藏、全国青少年“创·造”实践等一系列丰富多彩、贯穿全年的群众性科技活动。
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将同步举办金融科技周、农业科技周、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周、职业教育活动周、公众科学日、气象科技周、林草科技周、交通运输科技周等特色活动,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社区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
线下活动丰富,线上也同样精彩。据了解,各地方将以云上展厅、线上直播等多形式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举办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为科学教育做加法,充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积极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全国科技活动周自2001年举办以来,累计参与公众超过20亿人次,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活动,让公众在参与中感受科技的魅力,促进公众理解科学、支持科技创新,已成为一项公众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全国性科技品牌活动。
(本报北京5月20日电 本报记者 杨舒)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