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劲起催新程
斗指东南,时序迭新;潮起江海,聚势如虹。
长三角,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见证了时代的风起云涌,展现出发展的气象万千。
上海 徐汇滨江
这里,奔涌着长江、大运河、钱塘江、黄浦江,处处通江达海、拥湖枕河;这里,沪苏浙皖合抱相依,无不钟灵毓秀、物阜民丰。
这是一片极富魅力和魔力的沃土——以占全国1/26的面积、1/6的人口,连续五年创造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形成了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放眼我国经济版图,长三角犹如一颗耀眼夺目的明珠,令人心驰神往。
江苏 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
一脉贯通传古今,一江相连共命运。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领航定向,明确要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三省一市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各扬所长、共拉长板,勇当“排头兵”,夯实“压舱石”,奋力演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激扬主旋律。
——激活“动力源泉”。制度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坚实支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三省一市携手耕种的制度创新“试验田”,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为一体化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持续放大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为全国其他城市群及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
——锻造“硬核实力”。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基地,充分集聚全球高端科技资源,积极营造“没有围墙”的高效协同创新生态。一体化攻关核心技术、一体化共建创新平台、一体化共享科技资源。数据显示,2021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较2011年增长近1.5倍,年均增速达到9.47%,科技创新一体化能力显著提升。
——强化“抱团突围”。找准定位、优势互补,才能携手前行、共赢共进。三省一市党政领导高频互动、经常“群聊”,谈合作、话发展、增共识。从成立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到创新推出并实施各类通关便利举措,从组团出海加强开拓市场合作力度,到协同完善贸易和产业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合作共识不断凝聚、联动机制空前顺畅、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实现“跨界无感”。“放”出活力,“管”出实效,“服”出温情。公共服务跨省通办,异地办事不再“山高路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多“双城”变“同城”;探索推进跨省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一体化的红利,正让“同住在一个长三角”的2.35亿人共惠共享。
——合力“攥指成拳”。区域有界,环境无界。创新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共治、数据共享、联合预报;加大长江船舶和港口污染治理,联合开展“十年禁渔”;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共同推进危险废弃物跨省转移监管……告别单打独斗、拥抱生态共赢,三省一市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取得新突破,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浙江 西湖大学云谷社区
大江东去,奔流不息。历经五年嬗变,今天的长三角已经“化蛹成蝶”,在江海之间奋跃而上、翩翩起舞。她喷薄的心跳、跃动的脉搏,历经时间的溯流、空间的审视,愈发清晰有力。
新程开启,使命“上新”。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周年,也是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循环轮值”新的一年。携手高质量一体化、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是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的重大使命。
安徽 中国声谷
“一体化”的初心不变。“一体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最高形态,从城市之间合作到省域之间联动,从基础设施一体化到体制机制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程度有序推进、步步向前。未来,还要以更大力度、更精准举措,推进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展现更高质量一体化的现实模样。
“高质量”的要求更高。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和支撑。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无论是经济增长、科技创新、生态保护还是民生保障,都要把“高质量”作为衡量一体化的重要指标,为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作出新的贡献。
“一体化”非一日之功,“高质量”需矢志笃行。五年只是一个开始,探索的脚步永无止境。以更高质量一体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要有新气象、新突破、新跨越,意味着要担起更大责任、展现更大担当、彰显更大作为。站在新的起点、开启新的征程,我们当以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的勇气和胆量,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阔步向前、奋斗实干,共同绘就中国式现代化长三角新图景。
东南形胜,今更胜昔;百川归一,可撼山海。踏上充满光荣与梦想的远征,这片无数奇迹的诞生之地,正乘风破浪、向海远行,奋力交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异“长三角答卷”!我们有理由期待,长三角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编:刘 新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