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进沙退的“绿色接力”——阜新市彰武县生态文明建设纪实(上)
一样黝黑发亮的皮肤,一样粗糙结茧的手掌,一样韧劲十足的性格……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英勇顽强的彰武人挺身而出,一代接一代与风沙抗争、向荒漠宣战,以青春与热血在科尔沁沙地南部筑起一道绿色屏障,炼就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
如今,全体治沙人再一次集结誓师,壮志满怀再出发,全面打响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再创人进沙退、绿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一把铁锹闯沙海
在绿草如茵、碧波荡漾、游人如织的德力格尔景区,有片保留下来的原生态沙漠。高耸的沙丘之上,一把硕大的铁锹造型雕塑巍巍屹立,锹把上的红飘带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夺目。
“雕塑高19.52米,寓意新中国科学治沙1952年始于彰武。铁锹是植树造林必不可少的工具,更是彰武治沙精神代代传承的重要承载物。”彰武县委书记刘江义介绍。
彰武位于全国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南部,沙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全省沙化面积的1/4,是我省最大的“沙窝子”。彰武素有“全辽管钥”之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我省抵御科尔沁沙地南侵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的生态安全屏障。
一把铁锹、一颗红心、一场攻坚,治沙英雄满怀改天换地豪情,大地当床,星月作被,缚黄龙、织锦绣,创造出人进沙退、绿进沙退的绿色奇迹。彰武大地,不仅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青青草原、无边无际的林海,还有风吹稻花香两岸的万亩水田,以及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的沙泉鱼宴。
眼前的绿意盎然、惠风和畅,让人难以相信这里位于科尔沁沙地,最南端的流动沙丘距沈阳市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记者在草地上徒手挖了几下,就见到白花花的沙子,方知“漠上草原”所言不虚。
“与樟子松为伴”的两个遗愿
大漠变绿洲,是一代代人接力奋斗的果实。治沙人的故事,要从两个遗嘱讲起。
1952年,新中国第一个固沙造林研究所在彰武县章古台镇挂牌成立,科学治沙在此开篇。党组织一声令下,刘斌二话不说,从县长岗位转战彰武,担任首任所长。“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刘斌和同事们建造了我国第一片樟子松引种固沙林,开创樟子松治沙造林的先河。1978年“三北”防护林建设启动以来,樟子松成为塞罕坝、陕西榆林等“三北”防护林的核心树种。70余年间,8500名林业人才从章古台出发,向全国14个省(区)传播固沙造林技术,带动“三北”地区固沙造林达百万公顷。
1989年,时年84岁的刘斌再次来到章古台,抚摸着一棵棵参天大树,他对身边的亲人说:“等我死了,把我送回来,永远当个护林员。”1990年,人们将刘斌安葬在他当年种下第一棵樟子松的地方。
位于辽蒙边界的阿尔乡镇北甸子村村头,一棵有300余年树龄的老树傲然屹立。风沙肆虐的年代,道路常被沙子盖住,老树成为村民回家的路标。
“董书记带领全村人植树造林、守护家园,他是百姓心中屹立不倒的‘老树’。”在董福财精神党性教育基地工作人员的解说下,“治沙书记”、北甸子村原党支部书记董福财的事迹渐渐清晰起来。1996年,有关部门得出考察结论:北甸子村不适合人居,建议整村搬迁。老董横下一条心保卫家园,带领村民数十年如一日地苦干,累计栽树300余万株。北甸子村不仅没在地图上消失,还将我省抵御风沙的战线前移十余公里。2015年,乡亲们遵照老董的遗嘱,将他安葬在松林之中。
樟子松生长在干旱、贫瘠的沙坨子上,顶风迎沙,顽强生长,刘斌、董福财两位治沙人“时时与樟子松为伴”的遗愿,成为彰武治沙精神的生动写照。他们一生的追求,已化作大漠深处高高耸立的樟子松,永远顶着朝阳,志在蓝天。
倔强的“沙打旺”
沙漠中有种植物叫“沙打旺”,风沙越猛,枝叶越茂、抓地越牢。“死磕”风沙的治沙人,像极了倔强的“沙打旺”。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侯贵所在的四合城镇刘家村,过去风沙大得邪乎,庄稼经常折的折、断的断,几乎颗粒无收。
眼前的侯贵个子不高,身材瘦削,皮肤黝黑,脸上的皱纹如斧凿刀刻一般。深居山林、育苗植树、巡查管护,这样清苦、充实的生活他已过了22年。
2001年,50岁的侯贵做出一个决定:“上山栽树!”这个想法遭到身边人的一致反对。“这么大岁数了,别折腾了”……对大伙儿的善意提醒,侯贵一笑了之,用毛驴车拉着行李就上了山。
20多年间,侯贵以一人之力栽树20余万株。“现在就算刮8级大风,沙子也休想耍横了。”侯贵的话语间透着自信。
然而,侯贵的造林之路充满了坎坷。“之前种的杨树几乎都得了立枯病,救不活了……”侯贵在日记本上沉痛地写道。这些树是侯贵上山初期栽下的,如同他的孩子一样。心痛之余,侯贵来到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在专家悉心指点下,侯贵恍然大悟:单一树种不适合大面积造林,容易引发严重的病虫害,导致整片山林尽毁。
侯贵下决心从头再来,用10年时间替换长寿、抗旱树种。在林地里穿行,侯贵弯下腰查看这两年移植的云杉和松树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72岁的侯贵身子骨硬朗,他说:“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不下山。”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倔老头”侯贵如“沙打旺”一般,不畏贫瘠,不惧风霜,在大漠上植绿不止,终将“八百里瀚海”一点点染绿。
一棒接一棒地传递
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彰武治沙人的无悔选择。刘斌的儿子刘秀森,孙子刘树春、刘树新,循着祖辈父辈的足迹,相继成为护林员。从两代人的名字里,能看出这家人对树木葱茏的追求——这是属于治沙人的浪漫。
刘斌在章古台奋战26年,是樟子松引种治沙的开创者。当老一辈护林人渐渐老去,接力棒交到第四代——刘斌的重孙女刘莹手中。作为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讲师,刘斌墓是她讲解次数最多的地方,她自豪地说:“这里是我太爷爷向沙漠发起挑战的地方。”
短短两年,刘莹曾经白皙的肌肤已被烙印上和祖辈、父辈相同的古铜色——这是家族的传承,也是治沙人的标志。
董福财临终前,仍然挂念着栽树的事儿,儿子董伟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护林员,守护家乡来之不易的这抹绿色。
在阿尔乡镇阿尔乡村,59岁的李东魁、34岁的女儿李明明、10岁的外孙,祖孙三人走村入户发放防火宣传单。1988年,退伍兵李东魁成为国有章古台林场护林员。他以马为伴、以山为家,一干就是35年。妻子病了、房子漏雨,甚至女儿的婚礼都没顾上。李东魁说:“这片林子是大伙用命换来的,我豁出命也得守好了。”
曾因父亲不能参加自己婚礼而哭泣的李明明,如今已是阿尔乡镇阿尔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看着一棵棵幼苗长成参天大树,她越来越理解寡言、执着的父亲。她发起成立“青年护林突击队”,李东魁行走山林的身影不再孤单。
妻子陪着丈夫干、父母老了子女上、后任接过前任担、群众听从党召唤……从一个人,到一村人,再到全县人,治沙精神厚植彰武大地,红色基因在心灵深处赓续,不仅涌现出宋晓东、杨海清、马辉等一代代治沙传人,也孕育出一大批新时代楷模。从“马背电工”葛春,到“大漠村医”梁春荣;从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牛人”李万权,到带着公婆改嫁的“孝女”郭丽华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全面打响,“三北”防护林六期工程建设全线展开,治沙人再次誓师集结,紧密结合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以青春与热血翻开生态彰武崭新的一页。
责编:曹思洋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