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用数字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赋新能
【新闻随笔】
作者:谢霜天(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生)
“智慧古籍平台”全面立体展现古籍内容,以人机交互的方式满足读者一站式查询、阅读与研究需求;“云游长城”“VR莫高窟”等互动形式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各地博物馆大力布局数字馆藏,在手机、电脑上即可随时随地、足不出户观赏稀世古籍、文物……近年来,数字技术推动的传统文化创新传播,带给人们新颖的审美体验,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程、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就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这个重要特征。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说同样如此,运用数字创新、数字共享、数字经济助力更多人接触中华文明,感知中华文明的内在魅力,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当前,元宇宙、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以无限可能。通过游戏引擎技术还原的长城,画面清晰度可以达到毫米级;拥抱数字技术的莫高窟,已完成近290个洞窟、44身彩塑的数字化采集,还有170多个洞窟的虚拟漫游数据采集;北京人艺采用8K技术录制直播经典话剧《茶馆》,在抖音、微博、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均获得超百万人次的观看。这些数字技术的应用,赋予传统文化时代感、新鲜感,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大众传播语境,也让数字文化创新成为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数字文化共享是“两创”的重要途径。新媒体是传统文化共享的重要平台,通过大数据可以实现用户画像,对每个用户进行个性化的文化内容推荐,实现精准的分众传播,提高传播效能。比如,萍乡东傩面具、长汀公嫲吹、恩施扬琴等众多濒危非遗项目都通过新媒体找到了“新观众”,其中的关键就是实现了传播的精准化。同时,要充分唤起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抓住青年、培养青年、引导青年、组织青年,使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共享的主力军、生力军,是数字文化布局的重中之重。比如,某短视频平台发起了“非遗合伙人计划”“看见手艺计划”等传统文化助力工程,目前已支持116位30岁以下认证非遗传承人活跃在平台上。
数字文化经济是“两创”的重要支撑。众多民间手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与文化传承人缺乏丰厚的收入有关。即便以外部力量进行保护性抢救,往往也只是将其“标本化”,难以恢复其原生活力。只有文化消费市场活跃,传统文化创作才能有动力。比如,《中国通史》等纪录片在视频平台上收费观看,使传统文化释放出可观的商业价值,纪录片创作方、版权方、播出方实现商业共赢;有花丝镶嵌技艺非遗传承人入驻电商平台,一年多来售出超20万件工艺产品。目前“文化+短视频”“文化+旅游”“文化+影视”“文化+游戏”“文化+动漫”等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收益转化为传统文化创作和传播的内驱力,形成文化创作与收益的良性循环。
创新是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在数字化浪潮中,以数字技术赋予传统文化新形式,以数字共享提高传统文化影响力,以数字经济培育传统文化生命力,既是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本身也是对中华文化创新精神的继承与延续。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0日 02版)
责编:王永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