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牺牲飞行员的遗物里,有一张照片……
原标题:在牺牲飞行员的遗物里,有一张照片……
“鸣坤同志,元旦在即
51年马上就要过去了
仗打得怎样?
深为悬念……”
这是朱锦翔写给鹿鸣坤的
最后一封信
但是它从未被寄出
七十余年过去了
朱锦翔辗转各地
但这封信她一直留在身边
他们在上海相知相恋
为保家卫国毅然奔赴前线
1951年
18岁的朱锦翔和22岁的鹿鸣坤
在上海相遇
两颗年轻的心很快越靠越近
他们开始相知相恋
当时部队纪律严格
两人最亲热的动作
也仅停留在握手
即使坐在公园的长椅上
中间也要隔着一个人的距离
此时
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开始了
朱锦翔在写给鹿鸣坤的信中写道
“抗美援朝运动
在这样高涨的声浪下
美机又时常来我东北领空扫射
将威胁着整个中国的安全
确实我不忍坐视了
……
在目前我们只有各奔前程
待胜利重归
那种情景何等愉快”
1951年10月鹿鸣坤奉命奔赴中朝边境的大孤山野战机场
不久后
朱锦翔也被派往东北
由于部队驻地不同
两人在上海分别后
便再也没有见过面
写信成为这对恋人
寄托相思的唯一方式
他们始终相互关心、相互鼓励
鹿鸣坤在给朱锦翔的信中写道
“这次我们都去锻炼
你是在战争环境锻炼
我是在空战当中锻炼
你望我当英雄
我望你争取早日入党称模范”
他也曾细心叮嘱锦翔
“还要准备和寒天作斗争
要把被子做厚一点
买几双粗线袜子”
他在空战中牺牲后
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张照片
当时的中国人民志愿军
空军的力量相对薄弱
但面对战争,没有人退缩
每隔一段时间
前方就会有飞行员牺牲的消息传来
这让朱锦翔非常担心
他们在相互的通信中
也经常谈到“生死”的话题
“锦翔
我们相距太远啦
要是战场上死不了,能回见
死了就算了
……”
1951年12月
朱锦翔跟随部队撤回上海
那时
她已经很久没有收到鹿鸣坤的来信
她写下了俩人之间最后一封信“鸣坤
我希望时常看到你亲手写的笔迹
直至胜利归来
我遥远的祈祷你身体安康
精神愉快
多打下几架飞机
实现你的预言
另外,还请告诉我你跳伞情况”
在信里
他曾告诉她最近要跳伞
“跳伞纪念章我预备送你”
在信里
她也像往常一样
提了很多的问题
她期待着他的回答
但这封信却再也没能寄出
……
1951年12月
鹿鸣坤
在一次空战中壮烈牺牲
年仅22岁
鹿鸣坤牺牲后
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个图囊
在那里面
有一张她的照片
“飞行员都有个图囊
我那张小照片就被放在里面
他总是开玩笑说
那是他的‘保护神’”
70多年过去了
朱锦翔已是90岁高龄的老人
她说:
“最后一封信写好了
后来证实他牺牲了
没有往外寄
……
其实我们俩最亲密的表现
就是握手
但是,这个感情好像
特深沉、特绵长”
如今
这些信件都被收藏在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
那些泛黄的信纸
是他们鲜活爱情的见证
也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见证
责编:杨东溟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