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大师读《春秋》写札记谈古论“宋”
省图书馆藏北宋刘敞著《春秋意林》为存世孤本
经学大师读《春秋》写札记谈古论“宋”
宋版《春秋意林》上册首页印有历代收藏家的印章,底部中间的大印章为九叠文“东宫书府”,是明太子朱标藏书印。
省图书馆藏宋版《春秋意林》封面和包装盒。
本报记者 郭 平
提要
辽宁省图书馆珍藏的两册宋版《春秋意林》为独家收藏,意味着这部宋版全本为当世孤本,价值不可估量。《春秋意林》是北宋学者刘敞研究《春秋》时写下的笔记,记录了他所观察、分析的与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相对应的宋代社会现实,为后人留下了宋代社会发展的珍贵记忆,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四库全书提要》称赞其颇多“灼然圣人之意”。
壹 一部保存状况良好的宋版古籍孤本
在辽宁省图书馆所藏古籍中,北宋经学大师刘敞著的《春秋意林》地位独特。这部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宋版书为存世孤本。
宋版《春秋意林》入藏省图书馆时,保留着清内府为其专门制作的藏书盒。藏书盒采用回纹织锦装裱,玉质别子,盒盖左上方贴有绢质函签,上面用工整的楷书题写“宋版《春秋意林》”,藏书盒大小恰好盛放两册宋版《春秋意林》。
历经千余年时光保存至今的这部宋版古籍状况良好,展开书页仍然给人一种灿然若新的感觉,可见在历史长河中,各藏书家对这部古籍舍不得翻阅,证实了此书的珍贵。
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刘冰说:“这样的感觉与宋版书纸张品质上乘、用墨考究、雕印精良有直接关系。”
省图藏宋版《春秋意林》为石青撒金书衣,封面左上角为一个淡黄色书签,上面居中自上而下用楷书题写“宋版《春秋意林》”,书签下方用小字自右及左题写“上册”或“下册”。古籍版框高19.8厘米、宽14.6厘米。每页12行、每行20字,图书装订图标为单鱼尾,版心下镌有“周南”“刘”“彭”等刻工姓名。
研究人员注意到,书中行文避讳较为严谨,且全是宋朝皇帝名字。其中有“构”字缺笔,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名字,显然是避宋高宗名讳,这就可以推断出这部书籍的刊刻时间,应当在南宋初年。
《春秋意林》卷末还刻有“军学学录王与能校正”9个字。“学录”是宋代开始设置的学官,职责是执行学规、协助博士教学。由于书中没有明确具体地址,目前无法判断雕版印刷的地点。1988年,从事古籍版本目录学和古代艺术史研究的傅熹年曾鉴别此书,认为是江西刻本。
清代藏书家朱彝尊编著的《经义考》中记述:“宋史有之刊《权衡》《意林》于清江府,并为之序云‘清江为二刘(刘敞、刘攽)、三孔(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乡,文献宜征而足,今《三孔集》故在,独二刘所著毁于兵……旁加搜访,得原父(即刘敞)《春秋意林》《三传权衡》。’”查史料可知,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在筠州清江县置临江军(今江西清江),这为考证省图藏宋版《春秋意林》版本信息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普遍认为其在江西清江刻印。
关于《春秋意林》,北宋史学家、刘敞弟弟刘攽编著的《刘公行状》、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及南宋官员陈骙编修的《中兴阁馆书目》等都有记载。其中成书于南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的《中兴阁馆书目》著录的《春秋意林》即为两卷本。
此后,《春秋意林》一书一直被名家收藏,在明代时没有刻本刊行,只有抄本流传。
贰 刘敞经常为欧阳修解惑
刘冰说:“宋版《春秋意林》是作者刘敞研究儒家经典《春秋》过程中留下的笔记,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读书笔记。一部读书笔记在当时便刊刻成书,本身就反映了作者的影响力。”
刘敞,字原父,一作原甫,为北宋时期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与欧阳修生活在同一时期,《宋史》为其立传。
刘敞以博学著称。《宋史》载:“欧阳修每于书有疑,折简来问。对其使挥笔,答之不停手,修服其博。”说的是欧阳修在编书时每遇到疑问,就写信给刘敞,刘敞当着信使的面立即提笔回复,一刻也不耽误,欧阳修对他的博学非常佩服。
与《宋史》记载相呼应,欧阳修也留下文字表达对刘敞的敬佩。他在《答原父》一诗中感叹自己求学太晚了,头发白了还不时被书中的问题所困扰,孔子、孟子早已入土,无法求教,那些儒生只想着自己的观点,不管他人,唯有刘敞学问渊博为我解惑。此外,欧阳修在为刘敞所作的《集贤院学士刘公墓志铭》中用事实赞叹刘敞博学:“公于学博,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屠、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尝直紫微阁,一日,追封皇子、公主九人,公方将下直,为之立马却坐,一挥九制数千言,文辞典雅,各得其体。”这段话说的是刘敞不仅博学,而且才思敏捷。欧阳修回忆,有一次刘敞在紫微阁值班,正要下班回家时,宋仁宗突然下旨追封九位皇子、公主。刘敞听后立即坐到椅子上,一连写了九篇诰封,长达数千字,而且篇篇文辞典雅,各得其体。
南宋词人叶梦得在所著的《避暑录话》中还记有:“庆历后,欧阳文忠以文章擅天下,世莫有抗衡者,刘原父虽出其后,以博学通经自许……”记录的是欧阳修虽然年长刘敞12岁,而且文章天下闻名,但是在编修《五代史》等史书时仍然不时向刘敞求教,刘敞都能给解释得很明白,有时欧阳修不服气,刘敞偶尔还调笑两句。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在《答扬州刘原甫》中赞刘敞道:“君实高世才。”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在所著的《香祖笔记》中认为“刘敞博学为北宋第一流”。
《宋史》载,刘敞科举本为状元,因为编排官、翰林学士王尧臣是刘敞表哥,为避嫌,宋仁宗将刘敞列为第二。刘敞历任大理评事、知制诰、翰林学士知永兴军府、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不仅学识过人,还以刚正不阿,仗义执言为人所称道。
《宋史》记述了几件刘敞直言进谏的史事。
皇祐二年(1050年)宰相夏竦死后,宋仁宗不经百官集议,赐谥号文正。刘敞认为夏竦虽有才智,但为人奸邪阴险,性贪婪,好弄权术,一生的言行与“文正”二字不符。此外,议定谥号是臣子的职责,宋仁宗不经百官讨论便直接赐予谥号,是不妥当的。他三次上疏力争,夏竦终被改谥文庄。
嘉祐四年(1059年)冬,宋仁宗祭祖先。宰相按惯例率文武百官欲给仁宗加尊号。刘敞认为,在灾荒之年为皇帝加尊号,徒有虚名。他便接连四次上疏谏止,仁宗觉得刘敞言之有理,没有接受尊号。
宋仁宗宠妃张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温成皇后”。有些人善于逢迎,要将温成皇后死日定为国忌日,刘敞认为不可,上书劝谏,仁宗只好作罢。宦官石全彬因经营温成皇后坟墓很卖力,升官当了宫苑使并代理观察使。石全彬因为没能当上正职观察使而发牢骚。三天之后,宋仁宗便下旨任命石全彬为观察使,去掉代理二字,他命刘敞起草任命书,刘敞拒绝草拟委任状。石全彬升官的愿望最终落了空。
当然,与为官从政业绩相对,更让刘敞扬名后世的是对《春秋》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叁 结合宋代社会现象阐释经学
刘冰说:“《春秋意林》是刘敞研究《春秋》的代表著作之一,此书体裁似随笔札记,学者推测此书是刘敞未能完成的手稿。”
众所周知,《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是我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到了北宋初期,外有契丹建立的辽政权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当北宋的学人以自觉担当精神、忧患意识转向儒家经典时,看到的经学却是汉唐以来形成的空虚、苍白与现实严重脱节的章句训诂。
北宋学人以范仲淹、欧阳修、刘敞等为代表,他们以重回儒家思想本源为宗旨,或批判、怀疑汉唐以来训诂式的《春秋》研究方法,以至于对经义本身产生怀疑、作出修改;或重视、重申《春秋》中的相关道德规范,开创了宋人批评汉儒的先河,为后代理学的兴起扫清障碍。这当中,刘敞是当时研究《春秋》的最权威学者。
据四川大学古籍所副研究员张尚英考证,刘敞研究《春秋》共完成了《春秋权衡》《春秋意林》《春秋传》《春秋说例》《春秋文权》五部著作,其中《春秋文权》今已不存。对于刘敞几部著作的内容,南宋藏书家晁公武在所著的《郡斋读书志》说,《春秋权衡》主要是批驳汉唐学者研究《春秋》不合情理的地方;《春秋意林》是结合宋代时事,以古讽今;《春秋传》是刘敞对于《春秋》的解说;《春秋说例》则是刘敞研究《春秋》凡例的心得。
对于《春秋意林》,清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今观其书,或仅标经文数字,不置一词;或草草数言、文不相属而下注‘云云’二字;或一条之下,别标‘他目’一两字,与本文迥不相关;或佶屈聱牙,猝难句读;或仅引其端,而词如未毕。其为随笔札记,属稿未竟之书,显然可证。”意思是说,这部书语句难懂,而且有的句子前言不达后语,显然是一部手稿,是没有完成的著作。
但是《四库全书总目》随后写道:“然熟读深思,其间正名分,别嫌疑,大义微言,灼然圣人之意者,亦颇不少。文体之涩,存而不论可矣。”也就是说,在认真研读之后,才感觉到字里行间真正体现了孔子的本意。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省图藏宋版《春秋意林》中随处可见。
《春秋》中有:“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读fèng,意为用财物帮助别人办丧事)。”说的是鲁隐公元年,周王派大臣向去世的鲁惠公和他未死的夫人赠送助葬礼品,汉儒认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对于此事,《春秋意林》写道:“君子之行,礼有过于厚,无过于薄者也!归惠公、仲子之赗何以为非礼?”刘敞认为,宋代人们行为方式中繁文缛节不是过轻,而是过于烦琐,像周王这样简化礼节怎么能算是不合礼制呢?
《春秋》中有:“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按周礼,诸侯间通使,应该派诸侯叔伯辈的人前往,来表示对对方的重视。但是齐侯这次却派了他的弟弟年出使鲁国。对于此事,《春秋意林》中有:“齐侯使其弟年来聘。齐侯非不爱其弟也,迷于其义。迷于其义,故以爱为害矣。”刘敞认为,齐侯派弟弟出使的做法本意是显示对弟弟年的亲厚,但是以爱的名义偏私办事,实际上是害了他的弟弟。刘敞的这段话仿佛是一句谶语,预言了几十年后宋哲宗的弟弟宋徽宗专事玩乐,最终丧国身辱,客死他乡的悲惨命运。
再如《春秋》中有:“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当时鲁国待以上卿之礼,被认为合乎礼制。
对于此事,《春秋意林》中有:“曹伯使其世子射姑来朝。古者为人子,三赐不及车马,立不中门,坐不主奥,享食不为槩(读gài,刮平斗斛用的木板,指限量),祭祀不为尸,不敢乘父之车,不敢衣其衣,所以示民有亲也。如之何其以诸侯朝哉?此后世所以多子乱也!”刘敞对春秋时期鲁国过于奉承曹伯世子的做法深表不满,他列举了《周礼》中为人子的种种规矩,认为春秋时期越礼骄纵贵族官宦子弟的做法,是后世发生诸多贵族官宦子弟作乱事件的重要原因。看到这里,让人很难不想起《水浒传》中那个令人切齿痛恨的“高衙内”形象。此外,《春秋意林》还记述了宋代的科技发展水平。宋代人们不知道陨星、陨石、霜从哪里来的,所以称陨。刘敞以宋代人对于自然的认识解释了“陨”。
刘敞用简洁的文字为后世留下了他所观察、分析的与春秋时期历史事件相对应的宋代社会现实。一页页翻看《春秋意林》,如同开启一坛来自宋代的陈年佳酿,特别值得浅酌细品。
故事会
明太子朱标 也曾是此书主人
郭 平
在省图藏宋版《春秋意林》首页,钤有“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清宫玺印,表明这部古籍属于清宫“天禄琳琅”藏书。1922年,古籍被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宫,后藏入长春伪皇宫。值得庆幸的是,在此后的乱局中,此书没有散佚,于1946年入藏东北图书馆筹备处(辽宁省图书馆前身)。
书中还有明代藏书印,表明这部古籍曾被明末清初藏书名家收藏。令人惊奇的是,这部古籍上有一枚醒目的、罕见的红色藏书印,为九叠文“东宫书府”。经专家辨认,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标用的藏书印,表明这部宋版古籍在明朝初年曾经入藏明内府。
史料记载,朱标的老师为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是很有名气的大儒,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朱标能够收藏并且可能研读过这部宋版《春秋意林》,应该与宋濂有直接关系。
宋濂自幼多病,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
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巡视陕西返回南京后,因风寒病逝,时年37岁。他的死,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明王朝的历史走向。
关于朱标,《明史》中有传。颇具传奇色彩的是,朱标生前虽然没有当上皇帝,在明清两代,他却先后三次被追尊为帝。
第一次是明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朱允炆登基称帝后,追尊皇考(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夺位,又将朱标改回朱元璋时期的封号,称懿文太子。
第二次是在明末。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的首位皇帝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短暂地恢复懿文太子庙号兴宗,谥号“和天敬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
第三次则是在清乾隆时期。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召集群臣廷议,决定尊重历史,给明建文帝上谥号,称恭敏惠皇帝,这实际上也恢复了建文帝之父朱标的历史地位,因此在清乾隆年间编修《明史》时,专门为朱标立《兴宗孝康皇帝传》。
(本版图片由省图提供)
责编:李明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