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件作品入藏辽博;引辽博为“知己”多次题款赠画——齐白石与辽博的不解之缘
齐白石94岁时为东北博物馆作《折枝花卉图卷》。
作画时的齐白石。
《沁园忆旧图》
《白石草衣像》
《和平万年图》
为东北博物馆作《和平鸽图轴》。
篆书《愿天下人人长寿》
本报记者 刘臣君
引言
今年恰逢齐白石(1864年-1957年)诞辰160周年,辽宁省博物馆专门策划了“丹青万象——齐白石和他的师友弟子们”跨年大展,共展出齐白石及其师友弟子的作品459件,从艺术视角挖掘阐释画坛巨匠身上所蕴含的民为邦本、修齐治平、明德弘道、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等优秀传统。在省级以上博物馆中,辽博是第一家系统收集、收藏齐白石作品的文博机构,目前收藏400余件齐白石作品,居国内博物馆之首,以画种全面、精品荟萃著称。这次跨年大展与1954年东北博物馆(辽博前身)举办的《齐白石画展》遥相呼应。
白石老人终身未至辽宁,辽博却是他的“知己”,他为辽博提供了大量的作品。这种感情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听策展人、辽博副馆长董宝厚讲述齐白石与辽博的故事。
1
在三个“媒人”努力下,齐白石作品大量入藏辽博
齐白石前半生从未远离过家乡湘潭,从40岁起,他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总结:“频年旅寄,同萍飘似的。”所以,他常用“寄园”“老萍”“萍翁”等别号。奇妙的是,尽管他从未踏足辽宁,却与辽宁结下了深厚情谊。辽宁省博物馆目前收藏了齐白石400余件作品,数量居博物馆界首位,而且件件传承有序。
从1949年到1957年去世,齐白石与辽宁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事要从新中国成立后讲起。
这时候的齐白石进入又一个创作高峰。他怀着对新中国的热爱,仅1953年就作画600余幅,其中包括他曾下了很大功夫为东北博物馆绘的册页一部。
齐白石和辽博的缘分离不开3个“媒人”:一是他的三儿子齐良琨,二是他的恩师胡沁园的孙子胡文效,三是一代鉴赏大家杨仁恺先生。正是这3个人在早期多方奔走,尽力收集白石老人的作品,才为辽博留下宝贵的财富。
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介绍,1950年,在齐白石弟子周铁衡的介绍下,胡文效和齐良琨被聘至东北博物馆工作。作为当时国内较有影响力的文博机构,东北博物馆给两人很大的施展空间,而两人的特殊身份,使他们成为东北博物馆与白石老人之间的重要桥梁。
杨仁恺先生与白石老人相识较早。上世纪40年代中期,出于对齐白石的景仰,他在北平结识了白石老人。齐白石为杨仁恺治“杨仁恺印”和“杨”字印章。二章均为朱文,为杨仁恺至爱,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
杨仁恺在自述中说:“(上世纪)50年代初,我与老人第三子良琨(号子如)及胡文效在东北博物馆共事,开始在业务上与老人联系频繁,并着手征集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是有计划地订购各类题材之作。有时我和良琨同去老人寓所,从旁观看挥毫。”
齐良琨是齐家兄弟中作画最好的一个,齐白石也认为他在几个儿子中艺术天赋最好。齐白石成名甚晚,真正代表他的绘画艺术水平变化的阶段,要从40岁算起,而齐良琨,正是那一年出生的。
在《白石老人自述》中,40岁前的“五出五归”是他艺术生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他写道:“光绪二十八年,我40岁。四月初四,春君又生了一个男孩,这是我们的第三子,取名良琨,号子如。我在40岁以前,没有出过远门,来来往往,都在湘潭附近各地……得到一笔润笔的钱,就拿回家去,奉养老亲,抚育妻子,我不希望发什么财,只图糊住了一家老小的嘴……”
在朋友的盛情邀请下,40岁的齐白石开始远游。这个时候,他才真正走出湖南,开拓了视野,改变了绘画风格,打开了艺术创作的新世界,完成了艺术阶段的大步跨越,创作出了《路过洞庭湖》《灞桥风雪图》《华山图》《嵩山图》等作品。
齐良琨出生后,齐家的境况渐好,而且这时候齐白石的艺术水准突飞猛进。齐良琨18岁随父到北京求学,拜在著名画家陈半丁门下,专攻草虫花卉。由于长期耳濡目染,他的绘画技法颇具其父风骨,且有发展。白石老人十分喜爱这个儿子,父子经常合作,共绘精品。
有齐白石最疼爱的儿子相助,辽博征集白石老人作品就顺利了许多。杨仁恺曾说:“每年持现金直接订画一批,同时通过琉璃厂书画古玩店铺以及到湖南湘潭老人早年从事活动过的地方访求。因此在短短的数年之中,东北博物馆收藏齐白石老人的作品已为数可观。”
杨仁恺在自述中还讲了一个细节。在白石老人多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遭遇后,他最喜爱的三儿子齐良琨先于老人去世,而大家不敢将这个噩耗告知齐白石,即使后来杨仁恺与胡文效一同去看望老人,言谈中也是极为谨慎,每当提及齐良琨,只能以馆中任务不得分身为对。一直到1957年白石老人逝世,他还不知道儿子良琨早已去世。
2
双方“互动”,辽博第一次举办齐白石画展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自谦为“牧童”“木匠”的齐白石获得极高的盛誉与声望,先后担任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1953年,他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63年,他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获得的礼遇,让他对新中国充满了热爱,对于儿子齐良琨、恩师胡沁园之孙胡文效工作的东北博物馆,自然也是感念其情。
董宝厚介绍,在辽博的支持以及齐良琨、胡文效和杨仁恺的努力下,辽博迅速建立了成体系的齐白石作品收藏,这种“知己”做法又令齐白石感佩盛情,欣然题款、赠画。
1950年,齐白石在给东北博物馆所写的立幅上,大书“愿天下人人长寿”七字;1951年,他创作十余幅作品参加沈阳市举办的“抗美援朝书画义卖展览会”,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12月,他用了一个上午时间,为东北博物馆写完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全文,作《祝融朝日》立幅;1954年1月,他破例为东北博物馆作《折枝花卉图卷》,并在齐良琨所画的昆虫册上补花卉;这一年的3月,东北博物馆专门举办了齐白石画展,齐白石致信道谢,写道:“白石老年,身逢盛世,国内外人士对余画之喜爱,应感谢毛主席与中国共产党对此道之倡导与关怀。”
艺术界有传闻,齐白石是一个颇在乎书画作品润格(即作品明码标价)的人。中国著名教育家罗家伦曾与齐白石的师友陈师曾等人上门拜访。他一进大门就看到屏门上贴着画的润格,进客厅后又看到润格贴在墙上,心中颇为反感——风雅的画家何至于此?但在了解齐白石从童年到老年为生活而艰苦奋斗的情形后,所有的反感就都消除了。
齐白石的人生确实容不得他不在乎钱。在《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他讲述自己去刨芋头,拿回家用牛粪烘着吃,后来他每次画芋头都会想起当年的情景,还曾题诗一首:“一丘香芋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
齐白石画野菜,写道:“充肚者胜半年粮,得志者勿忘其香。”他感叹穷人家的苦滋味只有穷人自己明白。他记下了1918年在紫荆山下避兵乱时的痛苦:“时值炎热,赤肤汗流,绿蚁苍蝇共食,野狐穴鼠为邻。如是一年,骨与枯柴同瘦,所有胜于枯柴者,尚多两目,惊怖四顾,目睛莹然而能动也。”
经历过儿时的困苦、战乱和饥荒的白石老人,对于润格一事极认真。在新中国的厚待下,他对润格一事考虑渐少。在齐良琨、胡文效和杨仁恺的积极工作下,东北博物馆对齐白石的书画作品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也使齐白石深深感受到了“知己”之情。
“当时的文博机构还未重视当代书画家的作品收藏,即使是白石老人家乡的博物馆,在当时也没有注意收藏他的作品。辽博是最早发现和认识到齐白石的书画收藏价值的。”董宝厚说,能够积极收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又率先为齐白石举办画展,这种礼遇,让已经90岁的齐白石感谢不已。“为齐白石举办的那次画展,白石老人特别兴奋,也特别高兴,给博物馆写了回信,专门为辽博画了很多作品,其中就包含了这幅《折枝花卉图卷》,对此他特意写道,‘有解人当知,此乃余生平破例也’。”董宝厚说。
辽博收藏的齐白石作品,有一些是白石老人在上面题款“东北博物馆”名称的,所以传承特别清晰。另外从东北博物院财务史料来看,上面载有购买齐白石书画的财务单据,标价为一件5万元(旧币,相当于币值改革后的5元钱)。董宝厚说:“这些书画在当时相当便宜,更何况,博物馆购买量大时,白石老人必定还要赠上一幅。”
1954年,辽博第一次为齐白石举办画展,当时只有102件作品参展。时至今日,辽博已经有400余件白石老人的作品,在国内博物馆界居首位。从上世纪50年代起,辽博一直致力于宣传推介齐白石的作品和艺术,并陆续在全国范围内举办“齐白石作品展览”,出版画册,扩大了齐白石的影响力,实现了博物馆与艺术家的“双向奔赴”。
3
400余件作品,展现名家完整艺术人生
《齐白石作品选集·自序》中,齐白石写道:“予少贫,为牧童及木工。一饱无事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国内外竞言齐白石画。予不知其究何所取也。印与诗则知之者稍稀。予不知知之者之为真知否,不知者之有可知者否,将以问之天下后世。”齐白石自述作画数千幅,这是一个可信的数据,而辽博收藏的最多。
辽博收藏的齐白石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体例完整。从创作题材上看,山水花鸟鱼虫品类齐全;从创作时间来看,早年、中年和晚年作品均有,可以完整勾勒出齐白石一生的艺术道路。通过辽博收藏的齐白石作品,可以看到齐白石的艺术创作来源、发展路径以及他的创新之处和独特价值。
董宝厚介绍,这次的跨年大展,辽博联合了北京画院、中国美术馆、湖南博物院、齐白石纪念馆、辽宁省图书馆、沈阳故宫等单位,展出459件齐白石及其弟子的作品,展出面积达到了3700平方米,体量十分庞大,也是辽博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齐白石”题材展览。
在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和人生道路上,胡沁园堪称是伯乐和恩师,被齐白石称为“生平第一知己”。与胡沁园的书画往来,为恩师胡沁园题诗、作画贯穿了他的整个艺术生涯,乃至胡沁园之孙胡文效也蒙此恩泽,展览中的《沁园夫子五十岁小像》《三公百寿图》《月季鹌鹑图》《芙蓉水禽图》《沁园忆旧图》均与胡沁园有关。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沁园忆旧图》上的题记写道:“沁园师仙去三十七年矣,今年春,公孙阿龙世侄万里来师。予喜其能诵先芬,为制此图以永两家之好。庚寅,九十岁齐璜。”这件画作是90岁时的齐白石为胡文效所作,图中描绘池塘柳树环抱的瓦屋数间,从窗户隐约可见一老者,可看作是齐白石对早年追随胡沁园学习阶段的怀念与追忆。
胡沁园对齐白石有再造之功,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齐白石对恩师保留了一辈子的感激。回忆恩师去世,他说:“他老人家不但是我的恩师,也可以说是我生平第一知己……一别千古我怎能抑制得住满腔的悲思呢?我参酌旧稿,画了二十多幅画,都是他老人家生前赏识过的,我亲自动手裱好,装在亲自糊扎的纸箱内,在他灵前焚化,同时又做了七言绝诗十四首,又做了一篇祭文。”罗家伦曾对此事评论说,这是“土老儿”的土气,和吴季子挂剑在亡友坟上,同样的感人!
展览中,《黎夫人像》创作与收藏过程更能体现出齐白石为人为艺的至情至性。
少年时的齐白石经常去胡家、黎家打家具,胡家即胡沁园家,与黎家是姻亲。他在黎家认识了黎丹,黎丹没有看不起这个土木匠,两人秉烛夜谈,成为谈书论诗的挚友。
齐白石曾给黎丹的母亲、胡沁园的姐姐画像,有艺术史学者认为,此幅画像约成于1895年,那时齐白石31岁,黎夫人应为43岁左右。
此画上有一段题记,是齐白石在52年后补写的。这段文字既表述遗憾,又饱含深情:“受降后二年丙戌(1946年)冬初,儿辈良琨来金陵见予。出此像,谓为谁,问于予,予曰:尊像乃乃翁少年时所画,为可共患难黎丹之母胡老夫人也,闻丹有后人,他日相逢,可归之。乱离时遗失,可感(同憾,也作恨解)也。”此画经历数十年的战乱仍保存完好,实是幸事,齐白石在题记中对好友黎丹谓“可共患难”,可见情谊非同一般。
杨仁恺认为,从此幅肖像的技法来看,纯属民间画师风格,也就是萧芗陔、文少可所传授的技法。如实描出女主人面貌,并施墨碳,分出明暗,追求摄影效果。衣冠坐靠和地毡等什物,亦用重彩工笔绘成,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尽管齐白石在家乡画了不少类似肖像,但此画几乎成孤本,对研究白石老人艺术演进历程,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这次“丹青万象”跨年大展以齐白石为中心,为观众刻画、呈现出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场景,他与他的师友,胡沁园、陈师曾、徐悲鸿、梅兰芳等人的相互切磋、交融,共同勾勒出20世纪中国艺术史变化的线索。
董宝厚表示,此次展览时值艺坛巨匠齐白石诞辰160周年,作为20世纪最富创造性与影响力的艺术大师、唯一入选世界文化名人、获得世界和平奖的中国艺术家,齐白石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历程中,创作了数以万计的艺术精品,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本次展览也力图尽可能呈现出多面齐白石的艺术人生。
(感谢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提供学术支持。本版图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责编:盛 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