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幅精美“青绿山水”一段祖孙画家故事
《清允禧翠嶂松泉图卷》(局部)
《清永瑢山水图册》(局部)
本报记者 郭平文 并摄
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千峰翠色——院藏青绿山水绘画展”中,一对祖孙画作并排展出,让人们一览曾被郑板桥称赞的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两位画家分别是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一子允禧和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瑢。因为永瑢曾被过继给允禧为孙,两位画家因祖孙名分而成为一段佳话。
两幅精美山水画作者大有渊源
日前,沈阳故宫博物院精选院藏书画珍品,推出了“千峰翠色——院藏青绿山水绘画展”。引人注意的是,在展览的尾声部分,策展人别出心裁地展出两件青绿山水作品——《清允禧翠嶂松泉图卷》和《清永瑢山水图册》,其作者分别为清康熙皇帝第二十一子、慎郡王允禧和清乾隆皇帝第六子、质亲王永瑢,二人名义上为祖孙关系。
沈阳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部策展人王亦楠介绍,《清允禧翠嶂松泉图卷》为手卷,纸本。在几株茂盛的松树掩映之下,村舍错落其间。远处群山起伏,间有瀑布飞流直下。湖岸边隐现几处屋舍,湖中轻舟上有人悠然捕鱼。整幅画卷山石嶙嶙,视野开阔,笔致超逸,设色大胆,画境深远,山野之中充满浓重的绿意,为清代精美的艺术真迹。
《清永瑢山水图册》为永瑢传世不多的作品中的一册,共八开,每幅画册表现内容各有侧重。第一幅勾画了山居归渔的场景:高大的山峰、茂盛的山林为画面主体,村居房舍时隐时现,又有蜿蜒小径和溪涧回转其间。山下江边,有两条船影急急驶来,船上二人还似在引颈向家的方向张望。后人对永瑢的工笔青绿山水画评价较高,认为其山水画作远习元明诸家,近受清代“四王”及宫廷绘画的影响,笔墨局意茂密,工整精到,画风中和恬适,造诣深邃。
《清永瑢山水图册》上仅题有“子臣永瑢敬画”六字和两枚白文方印,说明这一画册为当年永瑢献给他的父亲乾隆皇帝的画作。
与《清永瑢山水图册》有所不同,《清允禧翠嶂松泉图卷》的卷前下方钤有“宝蕴楼书画录”鉴藏印,反映了这一手卷在上个世纪所经历的辗转曲折。
祖孙画作辗转聚首沈阳故宫
宝蕴楼是建于上个世纪初的一座藏宝楼,位于北京故宫西华门内,旧址名叫咸安宫。咸安宫曾是八旗子弟学习的地方,清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
1913年初,北洋政府决定将沈阳故宫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所藏文物运到北京。而北京当时又缺少妥善保管的地方,北洋政府就临时决定在咸安宫旧址上建造一处库房,这就是宝蕴楼。
史料记载,从1913年11月18日至1914年3月24日,北洋政府分别从承德和沈阳先后分13批次将玉器、瓷器、书画等清代收藏运送至北京,藏于宝蕴楼。其中从沈阳故宫先后分6批共运走11.46万件文物。
1914年成立的古物陈列所聘请有关专家,按照青铜、书画、陶瓷、金玉等科目对所有文物藏品进行登记造册,在书画类艺术品上,典藏人员分别加钤了“宝蕴楼书画录”,《清允禧翠嶂松泉图卷》上有“宝蕴楼书画录”鉴藏印,说明这幅画曾藏身沈阳故宫,后被送到宝蕴楼。
上世纪5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陆续从南京、承德、上海、陕西等地向沈阳调拨文物,特别是从1954年至1980年,北京故宫先后8次调拨文物给沈阳故宫。在这一过程中,《清允禧翠嶂松泉图卷》《清永瑢山水图册》这两件由祖孙两辈人创作的顶流青绿山水画作得以在沈阳故宫安家,此次绘画展上又被策展人同时选出,一起对外展出。
因笔墨丹青而成就的祖孙缘分
《清实录》对允禧和永瑢记载的文字不多,特别是允禧,作为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一子,因为年纪幼小,远离了皇子间的权力争夺旋涡,自幼便淡泊名利,专心于笔墨丹青的文人雅事。他善书画,尤其擅长山水、花卉,“笔致超逸,画风清淡”,时人评为“本朝宗藩第一”。
允禧与乾隆皇帝弘历同岁,二人自幼便交好。弘历在所著的《乐善堂文抄》中记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爰命皇四子宝亲王入侍内廷,以示宠异。是时王(指允禧)年方舞勺,而予齿亦埒,相对甚欢。及皇上(指雍正)绍膺大宝,余以冲年特承恩命,忝封贝子,晋封贝勒。自顾无寸长足录,唯以恭谨,慎自检束,遂蒙恩眷。每入觐皇上时,遇王辄承奖许,把握深谈,大有乳水之合。”
这段话讲的是弘历小时候被康熙皇帝养育宫中时,与年龄相仿的叔叔允禧非常要好。等到雍正即位后,允禧每次在雍正面前与弘历相见都大加赞赏,而且相谈甚欢,叔侄情谊深厚。
及至乾隆即位,他便下旨:(允禧)“幼好读书,识见明晰,办理旗物亦属妥协,朕意欲封为郡王。”
允禧生平还有一位至交,那便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二人之间还有多首互相应和的诗作。郑板桥这样评价允禧:“胸中无一点富贵气,故笔下无一点尘埃气。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三问,问一人不得,不妨问数十人,要使疑窦然,精理迸露。故其落笔晶明洞彻,如观火观水也。”
允禧原有两个儿子,不幸早亡,晚年后继无人。在其去世后,乾隆将一个儿子过继给他为孙。
乾隆皇帝选的这个人便是他的第六个儿子永瑢。这一年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永瑢已经17岁。
对于乾隆将永瑢过继给已经去世的叔叔允禧这件事,研究人员有多种分析,解读最多的是乾隆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蹈叔辈们皇权争夺的覆辙。不过,另有学者提出,对于17岁的永瑢来说,他所展露的书画、文学才华也应该在考虑之内。乾隆不会选择一个不学无术的儿子去承继以书画、诗文见长的叔叔香火。
当然,从《清实录》当中,人们注意到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尽管永瑢被过继给允禧为孙,但他一直使用皇六子称谓。
在永瑢的兄长先后去世之后,多才多艺的永瑢越来越受到乾隆的重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月,永瑢受命管理内务府事务,后晋封“质亲王”,兼总管内务府事务。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编纂《四库全书》时,永瑢担任总裁官,他还是乾隆七旬万寿庆典的组织者,是乾隆朝宗室子弟中很有作为的一位。
到了乾隆晚年,则表现得更为明显。据故宫博物院研究人员研究考证,乾隆晚年,承德避暑山庄的多处宫室装饰有永瑢的画作和折扇等。反映乾隆对这个儿子才学的欣赏,乾隆的诗作《题永瑢画岁朝图恭进皇太后》中有:“学馀游艺亦功夫,写作平安如意图。恰合岁朝呈吉语,永绵亿载奉慈娱。”对永瑢才艺赞赏有加。以至于当时前来朝贡的使臣在日记中写道:“第六子纯贵妃苏氏所生质郡王永瑢,序方居长,聪睿绝伦,旁通星历,为皇帝属意,民望所系,亦在六王。”
不过,永瑢还没有等到父亲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庆典,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五月初一病逝,终年48岁。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