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个结合”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田鹏颖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事关一个民族精神的自立自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构建不仅关系到中国话语体系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而且关系到国家形象的自我塑造,传统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文化主体性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这些鲜明的文明特质和优势,使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自我发展能力、回应挑战能力、开创新局能力,从而向世界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历史穿透力和精神感染力。
中华民族在守正与创新中巩固了文化主体性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创造中形成,并在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基础上逐渐获得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巩固起来的。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既要满足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需要,又要解决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历史命题。巩固文化主体性本质上是建立在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形成过程、发展趋向深刻把握基础之上,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进行整体认识和全面认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立足中国大地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巩固起来的。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中华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在文化的自觉与反省中找到文化的“本我”和精神的“自我”,进而建构文明的“超我”。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在深刻把握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规律的前提下,以发展的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中华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进程,实现文化主体对于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适应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文化样态,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思想成果,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是不断赓续发展的文化样态。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巩固起来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符合其自身的逻辑,也符合立足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指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逻辑。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实际上是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新型现代文明。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固守本民族文化立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使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塑造中华文明的现代样态,既延续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又展现中华民族时代风貌。
中华民族在“第二个结合”中有力体现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精辟论述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两个结合”的结果,又是推进“两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行动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新的时代内涵增强其生命力,使之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汲取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本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体现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变革思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承了“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之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吸收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和合智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成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文化底蕴,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与发扬光大,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推动悠久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新貌。
新时代推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对中华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李莹
审核: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