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种地让农民增收有底气
本报记者 狄文君
“去年俺家水稻平均亩产1400斤,每亩地比前一年增产50多斤。种地30多年,头一回产量这么高,是科技让俺有了底气。”大年初五,铁岭市铁岭县振义家庭农场主人刘振义说,自己这个年过得特别开心。
今年51岁的刘振义是铁岭县凡河镇五角湖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几年前,他和妻子受国家惠农政策激励,成立了家庭农场。购买农机、与农业专家交流……夫妻俩把心思全都用在了科技种田上,逐渐成为村里的种粮大户。
“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俺更换了水稻主栽品种,用上了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无人驾驶机械插秧、宽窄行高光效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技术,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刘振义说,“就拿水稻插秧侧深施肥技术来说,以前都是人工施肥,费工费时还施不均匀。用上新技术以后,施肥精准又均匀,还降低了肥料用量,秧苗长得齐、分蘖早,节本又增效。”
“还有宽窄行高光效栽培技术,一开始俺还有顾虑,寻思这宽窄行栽培,减少了株数,怎么还能高产呢?”刘振义笑着对记者说,“后来听专家解释,俺才明白,宽窄行栽培的水稻田里通风又透光,产出来的大米籽粒饱满,口感和卖相更好。还有节水灌溉技术,过去俺以为种水稻就应该大水漫灌,结果专家说不对,秧苗根系也需要呼吸,适当减少用水反而能提高地温,增加产量。”
去年,刘振义被评为铁岭市农业生产先进个人。“那天,俺胸戴大红花、身披绶带接受表彰,感觉特别光荣。”刘振义告诉记者,自己已连续3年被评为铁岭市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就是俺们新时代新农民的重要责任。”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