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关东建筑龙文化于此大成
崇政殿内堂陛前双柱上雕刻着“二龙戏珠”,龙形象恣肆张扬。
崇政殿彩绘龙形穿插枋。本报记者 谭 硕 摄
崇政殿龙形穿插枋位置示意图。“龙”在这里不仅仅是装饰,更起到结构作用。(红色部分为龙形穿插枋所处位置)
崇政殿内丹陛柱头装饰的神兽,龙头上长着白色羊角,具有藏式建筑风格。本报记者 谭 硕 摄
本报记者 谭 硕
提 要
在中国古建筑中,龙形象变化万千,发挥着装饰和结构作用,展现出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体系。从地理上说,沈阳故宫是山海关外唯一现存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集汉、满、蒙、藏建筑风格于一体,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特别是崇政殿,其姿态万千的龙形象与建筑巧妙结合,呈现出多元文化建筑风格,凸显中国古建筑的恢宏、气派和文化张力。关东建筑龙文化于此大成。
“装饰龙”变化万千为建筑增添灵性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文解字》中对龙形象的描绘充满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从新石器时代的堆塑龙、玉雕龙到唐代体态丰满的龙,再到宋代的“九似”龙,龙形象从简洁粗犷变得精细、清晰,并在器物和建筑上衍生出多种形象。
考古发现,商周时期,龙纹广泛用于青铜器物上;战国时,龙纹已开始用于建筑瓦当上;从汉代起,以龙纹装饰建筑之风已十分兴盛。当腾云驾雾的龙与建筑构件相结合,建筑便有了灵性,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宫廷建筑上,龙形象无处不在。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以及人类建筑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沈阳故宫历经近400年依旧光彩夺目。其中,崇政殿是一座硬山五开间前后廊式建筑,建于1.5米高的台基上,高近12米,是沈阳故宫建筑群中最为显赫的建筑,这里的龙形象尤其丰富,或显或隐,无处不在。殿外,可见屋顶正脊两端、与垂脊交叉节点上张口相对、黄绿色夹杂的龙吻。房屋两侧墀头(位于房屋两侧山墙的边檐,主要用于支撑房屋的前檐并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上有身为黄色、鳍为白色、发与尾为绿色的琉璃龙。另外,栏杆望柱上的圆雕龙、栏板上的飞龙、殿前御路石雕龙、御道两侧抱鼓石上雕刻的戏珠龙等,这些龙形象与建筑融为一体,在景墙上起装饰作用,可谓匠心独运。
当然,从全国来看,用龙装饰景墙并不多见,上海豫园有一条“龙墙”,用泥塑成的龙头和瓦片组成龙身,五条巨龙伏于粉墙上,极具动态。
沈阳故宫博物院原研究员佟悦介绍,龙形象的运用凸显崇政殿的威严和华贵,特别是内堂陛前双柱上盘着的一对龙雕,龙头探出柱外,相对而出,张牙舞爪。在两柱之间的额枋上有一火焰珠,构成“二龙戏珠”的立体画面,给人以威严、不可侵犯之感。这样的龙形象虽不多见,但在山西晋祠内建于北宋天圣年间的建筑上可以找到相似的设计,其大殿前方的8个廊柱上各盘着一条木雕龙,昂首竖角,张口向前,门前的两条龙也是龙头向内、相对而出模样。此外,福建的宫庙建筑中也常用龙柱来装饰。这种设计是中华龙文化与传统建筑完美结合的范本。
崇政殿所雕之龙变化万千。抬头仰望,其梁枋上绘有大量龙形象彩绘。金龙配以祥云、瑞草,在蓝天中翱翔,栩栩如生,使宫殿显得更加金碧辉煌。值得一提的是,宝座上方的藻井顶部有一木雕龙,龙头冲下,龙身盘旋,极具动感。
“结构龙”设计巧妙发挥支撑架构作用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最后一个高峰阶段,尤其宫廷建筑,深沉、大气,注重传统审美观念,在屋檐、墙壁、屋顶等部位或雕刻或绘画龙形象,以此来表达人们对龙的崇敬和祝福。沈阳故宫中龙形象有很多,崇政殿最典型。这里的龙,除了具有象征意义外,更多的是与建筑构件融合,发挥着结构作用。
枋是置于柱间或柱顶的横木。在崇政殿的房檐下,穿插枋被雕刻成龙状,龙头从檐柱上探出,龙身横穿檐柱和金柱,将二者连在一起,龙尾则伸进室内。佟悦解释说,这一设计不仅保证了建筑的功能性,更凸显了材料本身的质感和建筑自然的特点,这条龙承担着房屋的结构作用。此外,建筑梁枋上的彩绘龙不仅装饰出崇政殿的威严气质,还对建筑材料起到防腐保护作用。
崇政殿外,望柱下的排水口也采用龙的形象,传说它是没有角的龙,性喜水,多用于排水口处,被称为“螭首散水”,这是文化寓意与建筑功能充分融合的典型。相似的设计在北京故宫中也被广泛应用。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普遍使用的构件,起到遮蔽檐头、阻止瓦片下滑的作用。从目前出土文物来看,用龙纹装饰瓦当在战国已经出现,在汉代十分兴盛。在崇政殿的勾头瓦和滴水瓦立面上,均装饰了盘龙纹样。
史料记载,沈阳故宫建筑群历经初建、改建和增建才形成了今天的规模。清太宗时期,沈阳故宫中轴线上第一座建筑是大清门,其左右两侧分别是文德坊和武功坊,组成四合院式布局,龙形象应用其中。殿后的内廷区建在近4米的高台上。“这组建筑在效果上对崇政殿起到承接和烘托的作用。”佟悦说。
乾隆时期,崇政殿前后两侧被改建成飞龙阁、翔凤阁等建筑,形成整齐对称的格局,使坐落在正中的崇政殿与两侧东西向建筑主次关系更为规整清晰。与此同时,大清门前两侧的朝房、朝楼、奏乐亭也重新修葺,并在正面加筑了一座五龙琉璃照壁,构成规制较完整的宫门单元,龙形象被更广泛使用。此后建成的文溯阁、戏台等一组宫殿,构成了沈阳故宫西路,崇政殿处于100多座建筑的核心。沈阳故宫建筑群布局完备,形成器宇轩昂的龙建筑,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若隐若现的龙形象体现多民族文化融合
以满族审美为基调,融入汉、满、蒙、藏等民族文化风格,这是沈阳故宫建筑群的特色之一,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留下独特印记。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只似龙的神兽藏在崇政殿多处柱头上:龙的面庞、羊的犄角。这种龙形象是沈阳故宫建筑群装饰的重要代表。佟悦介绍,这一神兽形象与藏族建筑中出现的神兽相似,是汉藏文化融合的特征。
此外,崇政殿的檐下大木柱也与传统建筑做法不同:柱子没有直通到顶,而是柱头承托横木,这样的设计源自藏族建筑。此外,这些柱子底部的柱础上雕刻莲花瓣加如意的纹样,这也与藏族文化高度关联。可以说,汉藏结合式的建筑设计极大地丰富了清代官式建筑的营造体系。
沈阳故宫建筑群多为硬山式建筑屋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这种样式多见于中国北方,尤以民居采用最多。对此,佟悦认为,这恰恰是崇政殿的独特之处,体现出满汉融合的特点。佟悦认为:“崇政殿的硬山式屋顶对东北人来说是适宜北方气候的房屋设计。选择建造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是人之常情。同时,从崇政殿的具体构造和装饰来看,五开间并装饰大量的龙形象,体现出其建筑等级很高,庄严、壮美,极具皇家风范。这与日常所见的硬山式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
佟悦进一步解释说,将盘龙纹融入瓦中是中原文化特点,而故宫建筑中琉璃瓦黄绿颜色的搭配则体现满族的审美喜好。此后,在清代规制中,黄琉璃只有宫廷和庙宇建筑可用,包括沈阳故宫后加建的太庙组群以及碑亭,屋顶覆盖的均是黄琉璃瓦。
另外,从整体颜色上看,以青、绿、红为主,崇政殿的彩画风格古朴、热烈,有一种亲近自然的粗犷之美,“和玺彩画”与“苏氏彩画”互用,龙融入自然山水、故事传说中,这些是满汉文化融合的典范。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翻拍自《崇政殿研究》)
责编:杨 旭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