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尽其用 变废为宝
本报记者 陶 阳
气温回升,春耕在即,眼下正是秸秆离田的高峰期。近日,在沈阳市法库县冯贝堡镇,沈阳鑫盛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春季燃料收储工作正紧张有序开展。一台台打包机在地里往返奔忙,打包成方砖、圆柱形状的秸秆整齐地摆放在指定位置,吊装机械一刻不停,将秸秆运送至发电厂。
2023年,沈阳市种植主要秸秆作物面积近792.3万亩,其中玉米624.7万亩、水稻167.6万亩,产生秸秆约400万吨。沈阳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推进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秸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今年2月中旬以来,沈阳鑫盛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已在沈阳各地完成打包作业15万亩,打包好的秸秆预计4月初全部离田,确保农户能够准时开犁播种。目前,公司日进燃料运输车约200辆次,日收购秸秆约6000吨,日处理秸秆约2500吨。
鑫盛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我们每年消耗约65万吨生物质燃料,大大减少了秸秆露天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时,我们还能每年为社会输送绿色电力约5亿千瓦时,热电联产实现年供热量120万吉焦,供暖面积达到230万平方米。”
离田发“绿”电,回田化沃土。沈阳市重点在保护性耕作和黑土地保护地块,实施秸秆覆盖还田肥料化利用。为加强黑土地保护、提升地力,各地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2023年省级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沈北新区对深翻还田模式每亩补助60元,对碎耙还田模式(旱田)每亩补助45元,对碎混还田模式(水田)每亩补助45元。”
通过政府推动、补贴引导、农户参与、企业经营,沈阳市已逐步形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市场化运作体系。目前全市各类农作物秸秆利用企业达到50余家,规模化(5000吨以上)秸秆收储点有近100个,收储能力达到240万吨。
今年以来,沈阳市已“五化”利用380万吨秸秆,其中饲料化140万吨、肥料化101万吨、燃料化125万吨、原料化12万吨、基料化2万吨,利用率达到95%。4月上旬起,沈阳市将持续加强秸秆保护性耕作地块管理,推进水稻秸秆打浆和碎混还田试点等。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