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种文化厚植思政课建设力量根基
王 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好、运用好三种文化的丰富资源,汇聚文化力量,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培养出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培育思想沃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智慧,是办好思政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为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基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美德、道德规范、精神气质是滋养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思想沃土。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明白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价值,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历来的家国情怀和价值认同,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学生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鲜活素材。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追求等,能够滋养学生养成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深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立足时代发展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融入理想信念教育中,唤醒深藏在学生血脉深处的精神基因,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思政课完成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使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用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夯实铸魂育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锻造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的见证,蕴藏着“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的基因密码,更是标注“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方向路标。革命文化与思政课在内容上相互契合,在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是新时代办好思政课的优质资源。
为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扬斗志提供精神力量。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革命文化生成于血与火的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高尚道德,是激扬学生斗志的“精神密码”。思政课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只有运用革命文化这个鲜活的历史素材教育学生,才能引导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新时代办好思政课,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和革命遗存,依托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讲述革命故事、传承革命精神为学生启润心智、激扬斗志,激励他们坚定理念信念、勇担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革命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承载着党的光辉历史,具有引导学生牢记初心的教育和激励作用。新时代办好思政课,要讲清楚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科学阐释中国革命的发展脉络、革命实践、理论创新成果以及经验规律启示,引导学生从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奋斗历程中感悟精神品格,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充分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作用,引导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是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而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彰显。它所体现出的科学思想、中国特色、价值取向与思政课的理论内容、政治导向、价值理念契合相通,是办好思政课的活力之源。
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引领思政课建设的鲜明文化旗帜,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积极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促进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引领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抓手。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要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融入教材、融入课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坚持不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内化为青少年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重实干、靠奋斗、讲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华农耕文化融入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2YJC710068)阶段性成果】
责编:闫尚
审核:刘新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关心“小超市” 情系“大民生”
- 文明遇鉴|这个“地下军团”为何会成为“国家名片”?
-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10月7日—10月13日)
- 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学习进行时丨人间重晚晴——习近平总书记尊老爱老的难忘瞬
- 习近平会见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梁强
- 第一观察 | 习近平主席再谈“同球共济”
- 习近平: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的讲话
- 习近平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
- 薪火相传丨一草一木 清香隽永
- 习近平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