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平胡楼再现明辽阳古城风貌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项目绘上点睛之笔
重建平胡楼再现明辽阳古城风貌
在明城墙原址基础上复建的平胡楼,可以直观地展现辽阳古城的历史风貌。
本报记者 郭 平 文并摄
核心提示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5年规划中,安排了96项重点实施项目,这些项目根在保护,源于文化,目标在激活辽宁丰富的长城文化资源。作为国家发改委重点支持的两个项目之一,辽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项目,尤其是在明辽阳古城西北角复建的平胡楼,从历史遗迹和历史文化两个侧重点展现了辽宁以长城为依托的独特地域文化。
保护一处遗址 激活一座古城
“9,8,7……”随着时钟的倒计时结束,大屏幕上一条以长城为躯干的金龙破空而来,绕着展厅三面墙壁飞舞而行,缓缓化作巨幅长卷,在追光灯的引导下,画卷徐徐展开,音色浑厚的男主持人的声音随之响起,“昭王开疆,燕筑长城……”将辽阳古城历史娓娓道来。
这是辽阳长城文化展示馆一楼中央展厅通过数字化技术以及展厅四周的浮雕、圆雕为参观者展示的历史画卷。
辽阳是有确切记载的东北第一城,从“秦开却胡”燕国设辽东郡、营建襄平城开始,至今已2300多年。从燕秦长城开始,辽宁境内的长城资源都与辽阳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然而,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当年的历史遗迹都已深埋地下,无论是城市发展现状,还是出于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大规模考古发掘已基本没有可能。
辽阳博物馆研究馆员全小红说:“几代考古工作者都在找襄平城城址,人们根据古代丧葬习俗,从辽阳地区发现的汉代以前古代墓葬分布的情况,基本判断出襄平城的大体位置,即辽阳老城区西北方向。”
2020年12月8日,辽阳市入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辽阳市文旅广电局局长王心宏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组成员点评辽阳时,用了8个字,‘古城方正,四至明晰’,指的是明代辽阳城遗迹,对我们启发很大。”
辽阳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孙志奇说:“现存部分的明城墙基本保持了原貌,砌筑城砖层层内收,非常规整,可以准确地判断这就是辽阳城的西北角。”
基于平胡楼的保护性建设,以明代辽阳古城为辽东长城防御体系指挥中心为切入点,辽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项目经过专家反复研究论证改进,最终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并予以实施,辽阳由此成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建设的重要一员。
2024年6月,在多部门的配合下,辽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项目顺利完成。这一项目具体包含平胡楼保护性建设、青年湖水系贯通工程、古城记忆文化景观标识工程、护城河西段水毁改造工程、西顺城路(中华大街—硝堡街)拓宽工程。其中的标志性工程平胡楼,是明城墙原址基础上向外适当拓宽修建的四层中空建筑,借鉴了西安、大同等地明代城池角楼特点,建筑面积3076平方米,建筑高度30米,采用青砖灰瓦仿古建筑样式还原明代城池角楼风貌。建筑一层采用玻璃栈道方式全景展示明代平胡楼基础,可以直观地展现辽阳古城的历史风貌。
复建一座楼
带火老“襄平”
张强在辽阳市的青年湖公园经营一个冰激凌店,前些年,青年湖公园因多年没有修缮,游客稀少,他的店举步维艰。平胡楼的建设为他改善经营带来希望。“天天盼着工程早日完工,只要有空就去工地看。”张强说。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落户辽阳其实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张强没有把冰激凌店朝向平胡楼的一面改造成新潮的现代门脸,反而建成了一面文创景观墙,仿战国钱币襄平布式样的大门上方挂有“我爱平胡楼”的中英文标牌及“冰消衍水河声起,云破辽天塔影来”楹联,与平胡楼较为和谐地融为一体。说起平胡楼建设带来的好处,张强笑得合不拢嘴:“咋说呢,节假日从早忙到晚呗!”
平胡楼拔地而起,环境的改善仅仅是带来这些变化的基础性因素。无论从平胡楼建筑本身的辽阳地标特征,还是北侧的古城记忆文化广场、青年湖公园及护城河景观带,以及周边的辽阳白塔、广佑寺等建筑群,都使平胡楼景区具备现代城市客厅的特征。清华大学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祖明说:“我们通过长城文化展示馆、晚间北广场的音乐喷泉和裸眼3D灯光秀表演,就是要将这里打造成辽阳的城市客厅,让人们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直观、迅速地了解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
夜幕降临,平胡楼下彩灯次第亮起,广场上逐渐会聚了如织的人流。刚刚上初一的学生郭馨月以平胡楼为背景,裙摆飘飘地走向母亲的摄像头,她说:“我喜欢平胡楼的配色和气势,为家乡新增这样一个景观感到自豪!”
以平胡楼保护性建设为核心的辽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项目为当地新增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城市客厅,对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辽宁段)的建设同样影响深远。
史料记载,辽阳城最初是明代辽东副总兵府驻地,后根据辽东地区的具体情况,明隆庆元年(1567年),作为辽东地区军事指挥中心的总兵府也迁入辽阳城内。当年总兵府前立着二个牌坊,一个是“河东重镇”,另一个是“阃外长城”,也是从那时起,辽阳成为明辽东镇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
依托遗址保护复现平胡楼风姿,让人们看到,横亘在辽宁大地上纵横千余公里的明长城并不是简单的一道墙体,而是覆盖辽宁大地的一个有机组织体系,极大地拓宽了辽宁的长城文化带。
编辑:王天琪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关心“小超市” 情系“大民生”
- 文明遇鉴|这个“地下军团”为何会成为“国家名片”?
- 时政微周刊丨总书记的一周(10月7日—10月13日)
- 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学习进行时丨人间重晚晴——习近平总书记尊老爱老的难忘瞬
- 习近平会见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梁强
- 第一观察 | 习近平主席再谈“同球共济”
- 习近平:在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时的讲话
- 习近平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外方嘉宾
- 薪火相传丨一草一木 清香隽永
- 习近平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