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郝世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在建成教育强国过程中,要深刻认识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性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相互支撑,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国高校的一个重要历史使命就是支撑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要更加注重把支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责任担当,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人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说,科技的创新突破、人才的培养都需要教育提供基础性支撑。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教育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基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要把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把高校打造成高水平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创新驱动发展也需要人才推动。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才是根本,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以高素质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加快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更好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要全面提升科研创新的组织化水平,建立国家战略需求强牵引的学科调整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打通制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堵点,全面建构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环节、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人才队伍为关键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格局。要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培养,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突出基础前沿研究原创导向,突出社会公益性研究需求导向,突出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市场导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要创设良好的人才环境,重视各类人才,对人才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以良好的人才土壤结出发展之硕果。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以良好的环境、光明的前景、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
发挥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重要结合点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实施科教兴国是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举措,只有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高校作为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结合点,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要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导向,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要完善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布局与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勇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鼓励人才瞄准创新前沿、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要推进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夯实中外人文交流基础,着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快构建高质量教师培养体系。在坚持科技自主的同时,合作开放,互利共赢,不断扩大科技交流合作,加强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正确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之间的关系,树立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敞开大门,鼓励新技术、新知识传播,让创新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塑造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要以瞄准前沿、瞄准未来、瞄准世界的关键科技和核心科技为目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高质量科技供给能力,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要脚踏实地,注重基础研究,同时以面向未来为指向,攻克和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要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之间的关系,在治理体系规范的前提下加大激励机制,提高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活力,不断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L16CSH006)阶段性成果】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