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
——侯清林带领村民走黑木耳产业发展致富路
本报记者 曲 宏 共产党员杂志社记者 孙宏波
深冬时节,抚顺市抚顺县后安镇郑家村的部分大田覆盖着白雪,这些田地已经为种木耳完成了平整。1月2日上午,清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里一派繁忙景象,杨金桂和周来阳家的菌段刚蒸好,额头上沁着汗珠的男村民从菌房里小跑着把一车车菌段推到发菌房里,6名妇女站在梯子上,把蒸好的菌袋快速摆放在两边的架子上。
62岁的村党总支副书记侯清林刚刚烧完锅炉,站在菌房门口指挥着。他头戴沾着木屑的蓝色绒线帽,蓝色的工作服上沾着泥土。在村民眼中,侯清林的衣服总是这样。侯清林笑着说:“天天干活儿,这身衣服干净不了。”
从去年12月初到今年农历小年前是合作社最忙的时节。侯清林和爱人住在合作社的宿舍里。每天早晨4点,侯清林爱人就开始烧锅炉,烧到早晨6点。侯清林起床后接着烧,再烧到9点。蒸菌出锅后,要在发菌房晾凉,一般需要放置12至13个小时。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知道村民期盼什么,也知道他们想要过上什么样的日子。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叫富。”侯清林从小生活在郑家村北沟组,当年的北沟组还没有合村并屯,62户农民以种植玉米、大豆为生,家家户户收入低,年轻人外出打工居多,导致村内留守人员年龄偏大,无事可做。侯清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着一定要为村民做点儿实事。
2009年,侯清林创办了抚顺县清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他和3名党员每人投资3万元,在河滩地上建起占地37亩的冷、暖大棚25个,尝试种植黑木耳。因为技术不过关,第一年连成本都没收回来,只出了200斤木耳。
痛定思痛,侯清林领着几名党员到伊春市,帮着当地种黑木耳的农民干活儿,学打段、拌料,干了一个星期。回来后,侯清林领着大家复盘,终于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木耳不怕冻,菌段下地太晚了。第二年再尝试,9家农户中,4家的10万段木耳挣了10万元。5家农户种香菇,也挣了10万元。路蹚好了,侯清林把北沟组50户农户带入社中,集中连片种植黑木耳,技术免费传,手把手教给社中农户。
合作社建设初期,侯清林看到生产食用菌的作业环境不好,就到处筹集资金,钱实在不够,就把家里的钱拿出来,建起了生产车间。村民耿玉平家困难,侯清林就把自家新建的600平方米发菌房借给他一半无偿使用。村民徐国防资金链断了,不想干了,侯清林借给他2万元钱,让他加入合作社,还帮他新建350平方米的发菌房。有一年,徐国防没钱进料,侯清林给他做贷款担保。去年,村民周来阳的黑木耳闹病,全家人急得团团转。侯清林立刻请来省农技专家帮助“会诊”治疗,把他家的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坚定了他继续在社发展的信心。
为了提高种植黑木耳的技术水平,侯清林先后请来3名外地技术员作指导,还多次到外地学习。“2015年以来,合作社种植木耳的收益非常稳定了,我就带动后安镇的3个村发展食用菌产业。”侯清林告诉记者:“从那时开始,我们就认准这个产业。设备和地里喷灌都有了,也有了不少回头客。”这么多年,他都是自己带头干:做菌、扎眼、开口、浇水、晾菌、销售等环节,一个环节不落下。“菌房什么时候放风,放多长时间,一天是放两个小时还是放半个小时,是根据菌房里温度决定的。这些自己悟出来的经验永远不会忘。”侯清林说。
“连阴天了,旱得河套的水不够了……各种困难面前,我都带头干,虽然辛苦,但能让村民坚定地跟着致富就行!”如今,合作社每年生产木耳100万段,用工最多时100多人。村民一年至少能挣工钱6000元,大多数能挣到一万七八千元。“这几年我们支付村民工钱至少有500多万元。”回顾15年木耳产业发展的风风雨雨,侯清林说一切都值得。
近5年来,清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年创产值1800万元,实现利润约360万元,带动600余户农户致富。侯清林被授予“2024年度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责编:卞地诗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