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千年古城 赴一场活色生香的约会
横山书院是辽南地区最早的书院。自建院到1905年废科举的前后60余年间,有近300人考取功名。图为书院内孔子雕像。
永丰塔下,复州秧歌“小车会”的队员在认真排练,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大联欢。
复州人做的“剩虫”,左边长“刺”的为公,右边为母,用于春节期间祭祖。 制图 隋文锋
本报记者 谭 硕
提示
复州城的年味越来越浓,可以用活色生香来概括:广场上,秧歌队在认真演练,为新春准备的节目也在抓紧排练中,小巷里传出的香味为古城增添了烟火气。美食、演出、团聚,春节未到,这座古城已热闹起来。
壹 “就要原汁原味的浪劲儿”
“你把腰再使劲转一下,对,就要展现这种原汁原味的浪劲儿,这就是味道!”在震天响的锣鼓声中,张勇冲着一名花旦扮相的人大声喊。这些天,他和他的复州高跷秧歌团队正在为正月表演进行彩排。
在复州古城永丰塔下的广场上,这群人身穿戏服,画着浓妆,站在高跷上,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中。钢制的跷跟踩在地上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张勇是复州高跷市级非遗传承人,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忙得不可开交。“要指导高跷队,要编戏,要排练,根本脱不开身。”他领着记者来到场地外,这里的锣鼓声小了许多,聊天也顺畅。“作为省级非遗项目,复州高跷秧歌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春节,复州高跷秧歌都会和当地的其他传统表演项目一起上街巡回亮相。地点就在永丰塔前面的永丰路上,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和外地游客都来看,特别热闹!”
和复州高跷秧歌一样,大连市级非遗项目复州秧歌“小车会”的团队也正加紧练习。队员们扮好了角色,围绕着轿子排练古时迎亲的情景。衣着鲜艳的新娘、媒婆、轿夫等角色演出喜庆、滑稽的效果。围观的人时而大笑,时而点评几句。一位中年人跑进队伍中,站在了最前头,随性而舞,十分热闹。
趁着间歇,记者也混进队伍中。78岁的马恒录热爱着他的复州高跷秧歌,他笑着说:“不到20岁就踩高跷加入到新年巡游的行列,很好玩儿。”身旁68岁的林淑梅是“小车会”的爱好者。在表演中,她觉得自己进入全新的生活状态——头戴自家孩子从网上买的红色簪花,身穿绿色汉服:“自己买了七八套演出服,就是想演好。我们团队的许多人都是这样。为了迎新年,特别订制了全新的演出服装。你看,我们越演越有劲,越演越年轻。”
复州城镇,位于瓦房店市中西部,下辖14个行政村,1个农场,4个社区。古城建于辽代,占地面积约52万平方米,东南西北四条大街,有永丰寺、横山书院、州衙门、州卫所等古代遗址。
走在古城东门明清一条街上,清代砖石结构的瓦房分列街道两侧。“复州是周围的中心城镇,我们现在仍称这里为城,‘进城买东西’是当地人的口头禅,特别是老一辈人都这么说。”复州城镇文化站站长王晓昆说,千百年前的老城空间规划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古城中心附近,林立的商铺组成商贸中心地,服装店、水果店、面包店、农具店等一应俱全。人们穿梭其中,购置年货。
对于第一次走进这里的人来说,小镇的热闹体现着古镇人生活的状态。大路顺畅,但人们更喜欢在小巷间穿来穿去,或许是为了感受那股“浪劲儿”。这里,你能听见小学生的喧闹声,看见孩子们在嬉戏,还有拎着一袋热馒头沿着墙根走回家的老人,身旁的猫上下跳蹿。
“这就是复州城的烟火气,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又热热闹闹。”当地人说。
贰 文化传承里迎春节
从辽南地区仅存的辽塔——永丰塔所在的土山远望,瓦房店市复州古城的城墙、碑志、书院、衙门隐藏于高楼中。在这座小镇,闹新春已经蔓延开来。
正对着东城门、有200多年的历史、依旧保持原貌的老宅子吸引了大量游客。“东胜兴皮铺”,木质牌匾挂在外墙上。推开老旧的木门,一串古铃铛响起。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铃铛上,让人对复州这座古城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80岁的赵家丰和79岁的秋芝善戴着发黄的围裙,一声不响地低头做马具。两米左右长的旧桌子上摆放着各种工具。牛皮、羊皮和风干好的皮革原料挂在墙上。马鞭、马笼头等车马具放在他们身后敞开的柜子上。柜子上有一座老钟,定格在5点半,与外面的喧闹相反,时间仿佛在这座老屋凝固。
忙碌,是老两口的生活状态。
“皮制马具技艺是祖上传下来的。”赵家丰是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他停下来,向记者打招呼,说:“这是一个费时间的技艺。从熟皮到做成马具,要经过几十道工序,生皮熟制就要花半个多月的时间。”
虽然马具广泛使用的年代已经远去,但总有游客到此一游,买一把好寓意的马鞭。
让复州古城出名的是横山书院。这是清末复州的最高学府,也是辽南地区仅存的古代书院。王晓昆介绍,其建造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原为正三品武官顾尔马浑修建的府邸。门前的影壁、石狮子以及武将府邸专用的圆形“门当”显现出这座书院的特别之处。70岁的韩金章和73岁的那永库是书院的志愿者,他们登上梯子,将大红灯笼挂在屋檐下。
每逢正月,复州东北大鼓社团总会到书院演出,今年也不例外。复州城镇第一中心小学的复州东北大鼓社团的孩子们正在认真排练。“你看,鼓点儿要清晰,一下是一下,这样就对了。”复州东北大鼓市级传承人陈世庆耐心地指导他们,随后他又拉起了三弦。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复州东北大鼓说唱艺术已经在当地流传了300多年,一般是由一人说唱,一人伴奏。如今,能够让孩子们喜爱上这门艺术,陈世庆特别高兴。
当然,书院的迎新活动不止这些,复州皮影、写春联、猜灯谜……更多的文化活动即将登场。“横山书院让新春文化氛围更浓。”王晓昆说。
叁 “剩虫”,独特的新春滋味
在复州城菜市场门口的面食店外,一盘盘造型独特的“馒头”吸引了不少游客。“馒头”外形似蛇,当地人称为“剩虫”(也写作“圣虫”),寓意“年年有余”“蒸蒸日上”。
“‘剩虫’分公母,是成对儿卖的,大家都是成对儿买。”摊主说,为了迎接新年,她要准备1500份。
当地习俗,春节期间,人们要做“剩虫”。大年三十,“剩虫”放在坐北朝南的家谱前祭祖,之后放进米、面袋子里,在正月十五或二月二再拿出来吃,各家的习俗略有不同。重要的是,复州人借助这种仪式讨一个好彩头。
在当地特色的复州老菜中,肉是主角。代表性的菜品是过油肉。
丁全增是复州老菜市级传承人。他做的过油肉在当地是一绝:“要选用六七个月出栏的猪,肉质会更好些。选用的部位要选梅花肉。它由90%的瘦肉和10%的肥肉组成,肌红脂白,就像梅花一样。”丁全增边比画边说,“肉出切片,过油后加入蒜片、米醋等,再用地瓜粉勾芡。”
依靠丰富的经验,他找到了最适合的烹调方式。肉香而不腻,入口滑嫩,吸引着各地食客到访。在当地,相似做法的肉菜也会出现在各家的新年餐桌上,虽有百味,却都融入了浓浓的年味。
前不久,当地的过油肉和炸薄脆上榜“辽宁硬菜”。炸薄脆是用面粉和油后炸制而成,脆、糯,是复州城的美食标识之一。大大小小的餐馆里都有这道菜。对火候的把握是丁全增的“独门秘籍”。“不少食客和新年回乡的人们特地到店里来品尝!”他自豪地说。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这座小镇,年糕、豆包、冻豆腐、粉条、糖葫芦、灯笼、高跷、春联纷纷登场。人们期待着新的一年:“所愿皆所成,多喜乐,长安宁。”
复州城镇
位于大连瓦房店市辖区的中心,古城建于辽代。二O一七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复州城“硬菜”
炸薄脆
用普通面粉做成面片后油炸而成,备受当地人喜爱。前不久,上榜“辽宁硬菜”。
过油肉
梅肉切片,裹蛋液后再挂粉过油,加入汤醋后勾芡,入口滑嫩。上榜“辽宁硬菜”。
套 肠
用大肠套小肠,经秘制老汤熬制后,切片拼盘。是当地有名的特色美食。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杨靖岫摄
责编:周艺凝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