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博物馆行业“拔节生长”
去年,观众突破4000万人次,文创收入增长一倍,16家单位晋级
辽宁博物馆行业“拔节生长”
沈阳故宫参观人数去年首次突破500万人次。图为观众在大门外留影。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博物馆集群化发展
邻近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的山脚下有一组浅灰色欧式建筑群,“时间谷”3个红字矗立在建筑顶端。这就是沈阳古旧钟表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各式各样、饱含历史信息的钟表陈列有序,它们既是时间的展现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我们这里的每一座钟表,都有一段故事。”对此,博物馆馆长李韬颇为自豪。而让他更自豪的是,去年,包括沈阳古旧钟表博物馆在内的我省13家博物馆成功晋级国家二级和三级博物馆。
作为一家非国有博物馆能进入国家等级馆序列,这既是李韬多年奋斗的目标,也是我省博物馆行业不断集群化发展、拔节生长的见证。
近年来,我省博物馆不断提档升级,一批博物馆迈入更高层级。去年,全省共有3家博物馆踏入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国家一级馆数量增至9家,另有13家博物馆晋升国家二三级博物馆,使我省等级馆总数达到34家,增幅42%。同时,我省博物馆行业不断快速成长,全省备案博物馆数量增至135家,“来辽宁看展”已经成为文化新现象。
拔节生长的同时,我省各家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去年,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等知名博物馆不论是线下还是线上都“吸睛”十足。在辽博,继《瑞鹤图》展出时出现“排队赏画”后,另一幅镇馆之宝《洛神赋图》的展出也出现同样的场景。
据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工作人员杨林林介绍,全省去年备案博物馆(纪念馆)共举办各类展览445个,接待观众突破4000万人次,均创历史新高;新推出1500余种文创产品,文创销售收入较2023年增长近一倍。这些数据表明,辽宁地区的“博物馆热”正在快速升温。
在《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中,辽宁省博物馆荣登百强榜单第八名、综合类十强第四名,沈阳故宫博物院在文物古迹类十强名单中位列第九名,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在革命纪念类十强名单中位列第六名。
“博物馆+”释放更多可能
在沈阳故宫,很多观众喜欢逛一逛“文化吉市”。手链主题的“博慧昇”、坚守和传承古老手工制作工艺的“青果食品”……“吉市”上每一件设计精巧、独具匠心的文创产品都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近些年,我省博物馆、纪念馆不仅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有文化味儿、有鲜明主题的特色展览,还在文创设计开发、研学教育等方面下足气力,做足“博物馆+”的大文章。
元旦期间,鞍山市博物馆以蛇年为主题,举办了元旦剪纸亲子活动。从动手做剪纸到欣赏带有蛇形图案的文物,小朋友们学到很多知识,直呼“特别喜欢”。
由辽宁省博物馆、罗马文化遗产监督管理局主办的“漫步美中——古罗马时期女性主题文物展”,展厅内精心设计了多个互动场景,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朝阳博物馆开辟的“凤起朝阳 博物致知”研学活动,将观展与游戏、手工与分享巧妙融合,博物馆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一边是创意不断的“博物馆+”,一边是各种精彩展览的推陈出新。去年,在“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中,辽宁省博物馆的“从奥尔梅克到阿兹特克——墨西哥古代文明展”获评“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入围奖”,这是我省连续5年入围终评项目名单。在2024年度“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评选工作中,沈阳博物馆“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特展入选重点推介项目;“龙城之金:辽宁三燕文物选萃,337-436”展览在美国纽约展出;央视春晚沈阳分会场以及“秋晚”取景地双双花落沈阳工业博物馆………
沈阳市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沈阳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理认为,博物馆、纪念馆未来应在展陈展示上不断突破,将“站在展柜前欣赏文物”变为“沉浸式欣赏+体验式互动”,发挥更多“博物馆+”的功能。同时,扶持非国有博物馆的发展,做到百花齐放。
责编:闫 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