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打着“魔改”幌子糟蹋经典
李 翔
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此举显然是为了给无底线的“魔改”戴上“紧箍”,得到广泛支持。
刘备化身“变种人”、林黛玉倒拔垂杨柳、甄嬛大战灭霸……热门国产影视剧之所以集体遭遇AI“魔改”侵袭,很大程度是因为AI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持。而自媒体时代对“流量”的追求,对“涨粉”的偏执,也成为“魔改”泛滥的内在动因。
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魔改”大行其道,反映出的是创作者和传播者法律意识淡薄,更缺乏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实际上,即便是《管理提示(AI魔改)》出台后,网络上依然不乏“娱乐而已”“大惊小怪”的论调。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是低估了“魔改”经典带来的消极后果。
其实,对经典影视剧的改编在网络时代早已屡见不鲜,但此前多为对相关桥段进行剪辑、配音等操作。现在借助AI软件,人们能够轻松地将经典影视剧中的角色和场景“移植”到全新的语境中,带来更加夸张的变化,也更加冲击感官认知。或许成年人可以一笑置之,但对于涉世未深、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受众来说,危害不言而喻。
诚然,当前的AI技术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多人称为“一眼假”。但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今后AI“魔改”经典影视剧的视频完全有可能实现以假乱真,让人难辨真伪。当人物形象被颠覆,大众认知被混淆,年轻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也有可能随之变得模糊、混沌,后果将非常严重。
另一方面,从法律角度来看,AI“魔改”实质上已经“越界”,所侵犯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原作品的著作权、改编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原作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演员肖像权等。往深一点说,“魔改”的技术手段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甚至有可能为网络诈骗大开方便之门。
平心而论,创新是文艺作品保持生命力的源泉。被国人奉为经典的央视版“四大名著”电视剧,并非完全照搬原著,无一例外都进行了改编。然而,创新的基础是守正,与原著精神内核背道而驰的“魔改”,无异于对经典的亵渎。青年剧作家、导演向凯就痛陈:“一些经典作品原创的时候,剧本的创作周期都是好几年。现在通过AI技术的改编,把很多原创者表达的内涵、内核、内容,包括原创的思想都改变了,违背了原创者的初心。”
技术赋予创作自由,但必须恪守“边界感”,常怀敬畏之心。相关部门要强化监管督促,平台积极自查自纠,严格落实内容审核,给AI“魔改”加把锁。创作者也应秉持技术向善理念,把握改编尺度,重拾对经典、文化与法律的尊重。这样,想要打着“魔改”幌子糟蹋经典,必将失去生存土壤。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