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孔子情结
我的孔子情结
——写作《孔子传》的心路历程
我们这代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对孔子并没有什么印象。我仔细回忆自己的中小学课程,似乎根本没有孔子的信息,孔子语录也没有学习过。真正接触孔子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当时我正在小学教师队伍中。后来上大学,读研究生,走上高校讲台,讲授古代文学课程,再带古代文学研究生,在这漫长的读书与教学过程中,我才一步步走近了孔子。在二十世纪末的时候,我逐渐认识到对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理解和研究取决于对于国学即文化传统理解的深度,而国学的关键中枢则是孔子,于是开始下决心搞懂孔子,要走近孔子的心灵世界。
那么,孔子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孔子钢铁般的意志是如何炼成的?这是我决心写作《孔子传》的初衷。人一旦有愿景,便会有前行的目标和动力。我是从2005年前后产生写作孔子传的想法。因为几乎各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都涉及儒家思想和孔子,不可绕过或避开,我逐渐感觉理解孔子是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总开关,如果不进入孔子之门,便总有隔靴搔痒之感,于是便决心要真正了解孔子。
我首先从原典下手,全力学习、体会、领悟《论语》。大约用两年时间,“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除必须上课外的全部心思都在《论语》上。吃饭、走路、睡觉,甚至做梦都是论语。参照几种版本,如邢昺的《论语注疏》、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钱穆的《论语新注》、杨伯峻的《论语校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把492章仔细参照揣摩,取其精华,如有始终未能理解者,则一定再反复揣摩。另外还有七八本最新出版的《论语》注释解说,但有一两种错误百出,严重误导读者。
于是我决心先把《论语》翻译、注解、评析一下,写成译注评的版本。2008年夏,我在参加唐代文学学会年会返程候机时向傅璇琮先生汇报此事,得到先生鼓励,并请先生作序,先生慨然应允。此书2010年在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其后,我大量阅读有关孔子的文献,诸如《春秋左传正义》《国语》《礼记》《孔丛子》《孔子世家》等相关内容都阅读比对,并编制出孔子生平大事年表来。我心中便逐渐有数,孔子生平足迹逐渐清晰。
再下一步便是将已经出版的《孔子传》尽量购买收集,先看看他人的著作。日本文学家井上靖先生的《孔子》,虽然是用小说笔法写的文学传记,但其中关于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描写很有神采。后来我读到他关于“孔子的确是永恒的人类导师”的断语,则理解他是真懂孔子的人。读了一些《孔子传》书籍,有的学术性太强而缺乏可读性,有的有丑化孔子的嫌疑,有的书中所述没有任何根据。于是我更加下定决心要写一本可信可读可以使孔子站立起来进而走入我们生活的书,因为人间要好书。
我在将上述文献资料全部阅读,然后依据自己将近花甲之岁的人生经验以及对于自身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本着“以今逆古,以己度人”的思维方式逐渐把孔子一生的轨迹勾勒出来。经过将近十五年的苦心经营,《孔子传》终于在2021年由现代出版社出版,两位编辑张霆和谢惠也是煞费苦心,补苴罅漏,使此书增色很多,真心感恩他们。下面便将自己在写作《孔子传》中几个最关键问题以及题材处理方面的体会写出来,一是向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汇报,也是交流,也有启发大家阅读此书时要注意什么的作用,同时也请读者诸君提出宝贵意见。
首先是孔子父母的婚姻问题。这是个不应该回避的问题,否则对于孔子父母两个人的道德形象都容易产生误解。实际情况是六十七八岁的叔梁纥登门到颜襄家求婚,请对方将自己三个女儿中的一个许配给自己,因自己需要一个健康的儿子作继承人,这是最后一搏。这件事在《孔丛子》和《孔子家语》中都有记载,是可信的。
但其中一定有很深层的切实的原因,否则一位六十七八岁的高龄老人去向人家三个都不到二十岁的女儿求婚,怎么可能?怎么好意思开口?这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于是我便关注孔子出生前十几年《春秋左传》中的每一个字。当有一定的寻找目标时便容易找到线索。在史料中我发现叔梁纥于鲁襄公十年(前563)四月,在十三诸侯国联合围攻小诸侯国偪阳的战斗中,叔梁纥手举正在缓缓下落的千斤城闸,拯救了已冲进瓮城的许多鲁国官兵。七年后,公元前556年秋季(鲁襄公十七年),叔梁纥再次施展神威,建立大功,率领三百武士三进三出杀透齐国军队的包围而营救出鲁国重要人物臧武仲。在这两次激战中,叔梁纥两次营救了同一个人——中级军官颜襄,于是颜襄在归途中向老将军感谢救命之恩,并报出自己的姓名和住处。根据三个女儿的年龄,颜襄年龄应该在四十岁左右。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2年,那么叔梁纥求婚迎娶颜徵在就应该在前554年前后,在他第二次英雄壮举后不久,时间上确实很吻合,故我的这种推测更具有合理性。
原来,当年的叔梁纥就住在鄹邑的鲁源村,而颜襄便住在邻近的颜家村,这两个村子距离不远,两个村子的人大部分都认识。正是这种机缘,才使叔梁纥了解颜襄家有三个标致的女儿,因为有前面的情节,才能鼓起勇气前去求婚。而颜襄三个女儿中最小的颜徵在则主动答应,愿意嫁给叔梁纥。至于叔梁纥是否营救过颜襄,是如何营救的,并没有记载。但叔梁纥的两次英雄壮举则是白纸黑字,明明白白。而颜家村与鲁源村临近也可以确定,故这种推测是极其合理的。否则怎么会有那种情况发生?这一点,是以前所有《孔子传》都没有写到的情节,也从来没有人提起过。
其次,便是叔梁纥死后,颜徵在带三岁的孔子离开鲁源村孔府大院到底是怎么回事,有的书写是被赶出来的,这对孔子家人是个污蔑。实际情况应该是颜徵在主动离开,并没有选择回娘家,而是到曲阜阙里租房而居,养育小孔子,这样合情合理。正是阙里距离太庙和宫廷都不远的环境影响,才玉成了孔子。
再有就是孔子那么丰富的知识是如何得来的?应该是经过比较正统学习的结果。《论语》中有“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明确记载,本书则安排孔子十五岁在束发之后和左丘明一起在其父亲引领下进入太庙,然后才下决心致力于礼乐的学习,这便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的来源。那时泮宫的礼与射、御的教学是在户外进行的,由于左丘明是正式的学生,故孔子经常跟随他去蹭课,这样孔子才能系统学习六艺,其后才可以自己办学,而且他教学的科目和课程内容与泮宫的官学是一致的,否则他的弟子如何进入社会?
当年季氏年终招待士人,正在守孝期的孔子扎着白带子前去,被阳货阻止。这件事很蹊跷,当年孔子十七岁,对于他一生非常重要。
这年春天孔子母亲去世,他在曲阜到处打听父亲坟墓的准确位置,人们才知道孔子原来就是叔梁纥的儿子。叔梁纥是大夫,而大夫的儿子自然便是士。
也是这一年,孟僖子出使到宋国,看到宋国陈列的文物正考父鼎,孟僖子把铭文抄录下来,而且知道正考父就是孔丘的祖先,回到鲁国后对孔子大加奖掖,并说圣人之后必出圣人,而小孔丘又是最懂礼乐之人。因此,这年孔子的地位迅速提升。当时鲁国季孙氏是第一家族,掌门人则是季武子,季武子便是这年秋天去世的。故我推测是由于孟僖子的极力奖掖,季武子也知道孔丘之贤,便去考察正在他家放牧牛羊的孔丘,非常满意并告诉孔子要主动去出席季氏每年招待士人的宴会,因此孔子才前去,这样才尽情尽理。但当时季武子已死,而死前未交代此事,故阳货才可以阻拦孔子。
孔子因为确定了自己的祖先在宋国,也知道正考父便是自己第七代祖先,便在十八岁到宋国寻根问祖,自然会受到家族的欢迎和招待,并由家族长辈主持娶亓官氏为妻。回国后二十岁的时候便当父亲,孔鲤降生,鲁昭公送两条大鲤鱼祝贺,孔子感恩而给儿子起名为“鲤”,因是长子故字“伯鱼”。
孔子一生最难搞清楚的就是“堕三都”,为此事我琢磨很久,最后终于琢磨明白,才下笔写这一事件。
“堕三都”很明显就是加强国君的势力而削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的势力,因为三都就是这三家采邑的都城。但当时主政的季桓子、孟懿子和叔孙武叔为什么能够同意?后来在仔细阅读《春秋左传》中捋顺其中的缘由。当年,季桓子采邑的邑宰公山不狃和阳货勾结架空季桓子,故季孙氏采邑费失控,是阳货的地盘。叔孙武叔采邑郈宰叫侯范,也背叛了叔孙武叔,叔孙武叔根本不敢去。这样,当作为摄相的孔子提出“堕三都”建议时,季桓子和叔孙武叔便坚决支持,以借机收回自己的采邑。孟懿子属于支持孔子之人,故他也只能表示支持。这便是孔子“堕三都”可以推行的深层原因。实际是季桓子和叔孙武叔要借朝廷之力,借孔子之手除去自己的心腹大患。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十四年是非常重要的经历,而在陈蔡绝粮之前,曾经在负刍这个新兴城市遇到过楚狂接舆,“凤兮”的对话便在那种情形下产生,接舆既要提醒孔子师徒注意安全,又不能暴露自己身份。接舆“凤兮”称呼的重复中对孔子的赞美表达得十分清晰,在提醒孔子后急忙躲开,此处便一定是闹市区,否则是做不到的。而接舆当与那些陈蔡的大臣或重要人物有关系,知道一些内幕,故才提醒孔子。孔子离开这里便发生受困于陈蔡之间极其困窘之事,不是偶然的。能够想到这层意思如此解释本章的作者我还未见过,但感觉只有这样理解和解释才可以完全没有扞格。
另外,孔子关于“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一章此前也没有看到解释正确的,我在写作《孔子传》过程中,才发现本章的真正意蕴,孔子绝没有轻视女子的观点,此处的女子和小人都是特指而非泛指。女子特指国君的姬妾后妃,小人特指国君身边的宦官之流,只有这两类人才需要国君来“养”。
孔子严厉驳斥子路而提出“正名”的那段话是在子路试探孔子是否会支持当时的新君姬辄时的对话,子路试探询问,孔子回答,子路疑问,孔子严厉批评子路而正面阐释“正名”的重要性,实际是话赶话赶出来的,孔子的话如同连珠炮一般紧迫,当时师生的表情都可以体会出来。
可以说,我曾经仔细揣摩论语任何一章的意蕴,之后在写作《孔子传》的过程中,不断感知其当时的语境,因此我对于论语的研究和写作《孔子传》的过程相互生发,相互促进。对于《论语》的熟悉增加了我写作《孔子传》的底气,而《孔子传》的写作更加深了我对于《论语》的理解。阅读《孔子传》的读者对于阅读和理解《论语》一定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我深信不疑。
我的《孔子传》将孔子一生的人生轨迹基本勾勒出来,与那个时代紧密相连,是将人物放置在历史生活的场景中表现。其中许多人物都很有个性,子路的直率豪爽,子贡的机智多谋,颜回的高尚内敛,冉有的谨慎能干,子张的志向高远,闵子骞的谦逊孝顺,原宪的清高尖锐,曾参的老成朴实,卫灵公的颇有魄力却有点刚愎自用,阳货的狡猾世故,原壤的放荡不羁等都烘托出孔子性格的完美和思想的深刻。
孔子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过程中的关键先生,故理解孔子是理解五千年文明不断之钥匙和津梁。为大众读者提供一本有一定阅读兴趣并真实可靠之书,便是我创作《孔子传》的初衷,自我感觉这种目标初步实现了。这里要说明一点,第一版《孔子传》中有一个小细节,即五六岁的小孔子和两个小朋友左丘明以及原壤在一起玩和泥摔锅的游戏,遭到读者的批评。其实我写这个情节的初衷是表现孔子是人不是神,但这种批评有道理,在即将再版中将这一细节改为三个小孩用泥巴作俎豆等礼器,这样就更好。
以至诚之心去研究孔子,以至诚之心写作《孔子传》,以至诚之心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拙著而尽快了解孔子,尽快了解华夏文明的精神实质和博大精深。
此书刚刚出版,将其快递给在庄河听我讲述《论语》的著名作家孙惠芬女士,她两天便阅读完,给我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信,可见该书有可读性且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的。“当读到最后,孔子圣者的形象高高耸立,不但深深感动,也深深理解了您的创作初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体会。“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是贾岛倾诉自己写出“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诗时的心酸,都是文学创作最精彩的心得体会。我写作《孔子传》既没有“一把辛酸泪”,也没有“一吟泪双流”,但确实是“呕心沥血十数年,索引钩沉缥缈间。孔圣行踪渐清楚,欲留佳作照人寰。”
作者:毕宝魁
责编:周艺凝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