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简牍为钥,叩问丝路千年

何灿
■提示
《“简”读中国:敦煌汉简里的丝绸之路》一书通过深度挖掘简牍背后的历史文化,为我们走近敦煌汉简、走进真实丝路现场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该书围绕一枚枚具体可见的博物馆出土简牍,描述了在汉朝丝路开发背景下的全景现场,将湮灭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官方要报、平实的百姓日常等,用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及事件,构建出丝路历史不可缺失的一环。以敦煌汉简来解读丝路历程,极具特色。
敦煌,这片被风沙雕琢的土地,曾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千百年来,驼铃声、马蹄声、商旅的喧哗声早已消散,唯有埋藏于黄沙之下的简牍,默默承载着两汉时期丝路的历史记忆。《“简”读中国:敦煌汉简里的丝绸之路》(以下简称《“简”读中国》)一书依托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的40多枚珍贵简牍,将其中涉及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相关内容作为第一手史料,从中挑选出当下大众感兴趣的、与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事件有关联的、具有可读性的篇目进行解读,并与传世文献互证,形成系列文章,从而还原真实而充满细节的中国故事,让简牍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作者马丽是甘肃简牍博物馆馆员,曾参与甘肃省张掖市黑水国汉墓的考古发掘工作,以及《张掖甘州黑水国汉代墓葬发掘报告》(上、下、续)的整理工作。
将碎片化的历史叙事编织成一幅全景式的丝路图景,马丽凭借其深厚的秦汉史与考古学功底,通过“文物简介”“简牍释文”“简文大意”“阅牍延伸”四大板块的叙议结合,既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肌理,又赋予了学术研究以大众传播的生命力。
作者采用多维视角下的丝路叙事,实现从“物”到“史”的转化。《“简”读中国》一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独特的“简牍视角”。每一枚简牍不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历史的切片。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中,记载了精绝国王率西域诸国470余人途经悬泉置的接待记录,填补了《汉书》中精绝国与汉朝交往的空白。又如康居国使者因骆驼评级纠纷上书长安的简文,生动展现了丝路贸易中的外交博弈与市井烟火。马丽通过释读简牍内容,将冷硬的木简转化为鲜活的历史场景,让读者得以触摸到两千年前丝路的温度。
多学科交叉运用是《“简”读中国》一书的特色,将历史学、考古学与文献学完美融合。作者并未局限于简牍的孤立解读,而是将出土文献与传世史籍互证,结合了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的成果。书中通过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结合《汉书·赵充国传》中汉羌战争的记载,揭示了精绝国与汉朝的军事联动与文化交融。这种跨学科研究不仅深化了简牍的学术价值,也为丝路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启示。
全书分5个单元,系统梳理丝绸之路的开通、经营与繁荣,从宏大史观到微观日常。从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到汉朝屯田政策的实施;从和亲公主的政治使命,到普通士卒的戍边生活,作者以“大历史”与“小人物”的双线叙事,呈现了丝路的多元面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一封邀约信——“少酒薄乐,弟子谭堂再拜请”——寥寥数语,概括出汉代边塞官吏的社交日常。
敦煌汉简作为原始档案,其价值甚至超过官方正史,可作为第一手史料进行深度挖掘。《“简”读中国》书中选取的简牍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如汉朝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文书、丝路贸易的关税记录、戍卒的家书等。这些内容不仅补足了《史记》《汉书》的缺漏,更修正了传统史观中对丝路的单一化描述。
传统丝路叙事多强调中原文化对西域的辐射,而本书通过简牍揭示了双向互动的复杂性。例如,尼雅遗址出土的“司禾府印”印证了汉朝在西域推行屯田制度的同时,也吸收了当地的农业技术。此外,简牍中记录的西域使节团规模、贸易纠纷调解机制,均反映了汉朝对异域文明的包容与制度化管理,是对丝路“双向交流”的再诠释。
责编:闫尚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