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巡展首站亮相辽博

汉简两枚,左为“悬泉置”。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4月5日,记者在辽宁省博物馆和甘肃简牍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简述中国——甘肃出土汉简精品展”展厅内看到,观众络绎不绝。一枚枚浸满历史痕迹的汉简,一件件饱含岁月沧桑的文物,深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据举办方介绍,辽博是该展览国内巡展的首站。
“简述中国”展,共展出展品253件(组),其中文物248件,仿制品5组。
记者看到,“悬泉置”汉简前围满了观众。这枚汉简将汉代丝绸之路从文字的角度具象化。悬泉置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官方驿站,位于甘肃西北部,是汉代敦煌到长安丝绸之路上规格最高的接待机构之一。迄今为止,悬泉置是我国发现并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这枚汉简证明了该驿站的历史。
展览从简牍发现的历史、简牍中壮阔的丝路故事、汉代边塞人家的日常生活、汉简中蕴含的书法艺术出发,以简牍为媒介,解码古代甘肃地区独特的文化基因,全面、生动地展现简牍里的丝路文明与中华智慧。
本次展览分为“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生活”和“简牍墨韵”四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又细分不同的展览单元。通过一个个展览单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得到了具象化体现。该展览将持续到6月15日。
▶延伸
简牍,是纸张未发明之前,中国古人最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之一。由剖截成规则片状的竹子、木材制成。从历史上看,至迟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将简牍和丝织品制成的“帛”作为主要书写载体,尤以简和牍的使用最为广泛。一般来说,竹制的称为“简”,木制的称为“牍”;或细条形的称简(简札),方形的称牍(方牍)。
古人在书写时往往因地制宜,南方地区盛产竹,故简牍多为竹质,西北地区多以松、胡杨和红柳等木材作简牍。简牍一般出土于长城烽燧遗址、墓葬和废弃水井中,所承载的文字图画,真实可靠地反映着古代社会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社会现象及民众生活。
甘肃简牍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汉简藏量最大的博物馆。20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先后出土简牍数量约30万枚,其中甘肃省就出土了近7万枚。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文物以简牍为主,著名的有天水放马滩秦简、居延新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敦煌马圈湾汉简及魏晋简牍等近4万枚。
责编:张晓楠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