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农田“变形记”
本报记者 胡海林
清明节后,大地回暖。在沈阳市沈北新区孟家台村,56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目标锁定在插秧前完成整田作业,不误农时。
2月17日施工队伍进场以来,拆除旧渠、田间开槽、清淤排水沟等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高峰时,现场同时投入上百人力、60余套设备,多个工序同步推进。”中铁十九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付鹏说。
在大田临干道旁,工人正对1.5米宽的输水主渠实施混凝土浇筑。主渠建成后,将与上游的辽河灌区取水口相连,结束该村自备井大面积浇田的历史。
“这里不仅要新建30多公里输水渠解决供排水问题,还要修建田间作业路、桥涵、水闸等辅助设施,方便生产作业。”现场协调人员张雪峰表示,建设完成后,将大幅提升农田生产保障能力,同时方便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
孟家台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最大的亮点来自同步推进“小田并大田”,并实施整村土地流转。
“过去田块较为分散,部分小田块离作业道、水源较远,灌溉非常不方便。经协商,大家都同意‘小田并大田’,并按每亩田1200元的价格流转出去。”孟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刘玉石说,仅撤除零碎田埂一项,就新增24亩农田。
孟家台村的高标准农田,不仅有标准的基础设施,还附带了智慧灌溉系统,在手机上就可远程浇水作业。沈北新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创新建设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智能化设施是大势所趋。将农田建设与智慧农业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打造现代化大农业新场景。
新闻链接
建设高标准农田,旨在全面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截至2024年,我省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820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61.1%。今年,全省计划新建或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76万亩。
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我省农业农村部门抢先抓早,组织各地强化项目进场前人员、设备、物资准备,实施水源工程,力争在春耕前后完成水源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为春耕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责编:姚晟琦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