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的城市:书话、古迹与记忆之河

孟育芬
《一枕书梦》是散文家朱航满近年读书随笔的结晶,全书以“书”为线,串联起访书、读书、藏书、写书的点滴。书中《雪天访书》《塔下买书记》《鲁迅故居买书记》等篇章,将京城的书事与古迹融为一体。作者漫步于万松老人塔下的正阳书局,在鲁迅故居旁的鲁博书屋淘得《唐弢藏书目录》,或于北大燕园追忆钱锺书横扫图书馆的旧事。这些文字不仅是访书记录,更是一幅流动的北京文化地图——砖塔胡同的元杂剧遗韵、地坛公园的史铁生式沉思、圆明园的废墟美学,皆在书页间悄然浮现。
朱航满的笔触细腻如工笔画:他写正阳书局策划的《北京的城墙与城门》初版本,店员如数家珍地讲述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毛边本,甚至纸袋上印着元杂剧《张生煮海》的俏皮台词。这些细节,既是书痴的执着,亦是城市记忆的切片。书中对北京书店生态的描摹,既是对实体书业的挽歌,也是对“书与人共生”传统的致敬——当网络购书已成常态,这般“竹帘轻掀,槐荫静坐”的淘书之趣,愈加显得珍贵。
朱航满的文字里浸着京城的烟火气与历史感。他笔下的购书之旅,从来不是简单的交易,而是与城市肌理的深度对话。《雪天访书》里,琉璃厂的老书店在雪幕中若隐若现,木楼梯的吱呀声与店员的寒暄交织,宣纸的霉味混着墨香在冷空气中浮动。这样的场景让人想起木心的“从前慢”,却又带着独属于北京的厚重——当他在万松老人塔下的三味书屋淘到周作人旧译,砖石上的苔痕与书页的泛黄形成奇妙呼应,七百多年的佛塔与近百年的译文,在某个雪天完成了跨时空的对话。
旧书店是城市的文化年轮。作者逛潘家园的清晨、穿过报国寺的午后、在北大旧书店邂逅绝版书的惊喜,都被拆分成细碎的镜头:旧书商用牛皮绳捆扎书籍的手势,阳光透过天窗在书堆上投下的光斑,顾客翻开泛黄书页时指尖的颤动。这些细节让“购书”超越了物质获取,成为对城市文化地标的打捞。比如《塔下买书记》中,万松老人塔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人精神的象征——元代高僧的埋骨地与当代书摊毗邻,恰似传统与现代的温柔碰撞,书商们在塔基下摆开的不仅是旧书,更是让历史可触可感的媒介。
古迹在书中化作活的文化载体。当作者漫步鲁迅故居,看到当年周树人购书的账单复印件;在圆明园遗址边的旧书摊翻到泛黄的《燕京岁时记》,残垣与文字共同诉说着时光的坚韧。这些行走中的阅读,让北京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由无数文人足迹、书籍脉络编织而成的精神地图。
访书是本书的骨架,作者对现代文学史上的文人群体进行了探讨。朱航满以数篇专文谈周作人,追慕其“抄书体”的闲适与深邃,更将目光投向废名、谷林、黄裳等苦雨斋一脉的文人。他写废名小说的“唐人绝句”之美,论谷林读书笔记的“温润宽厚”,析黄裳题跋的“凌厉之气”,皆于细微处见真章。这种文脉的梳理,并非简单的学术考据,而是以“同路人”的姿态探寻精神共鸣。朱航满认为,这一脉文人“于乱世中寻园地”,以“古朴清明”的文字守护精神的纯粹,他们回归“书话”传统——以掌故为血肉,以性情为筋骨,在琐碎中见真意。
朱航满对书话文体的思考贯穿全书。他在自序中援引唐弢“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定义,却坦言当下书话多流于材料堆砌,失了“活泼可读”的生气。为此,他提出书话写作需兼具“藏书家的眼界、编辑家的严谨、文人的趣味”。这一理念在书中得以实践:作者谈张充和书法,追溯其师从沈尹默的渊源,兼论战时文人“以艺术抵荒诞”的韧性;写赵珩饮食谭,从《老饕漫笔》的掌故引申至士大夫“以食观世”的传统;甚至鲁博书屋一本《新文学史料学》,亦被他视为“书话写作的案头指南”。这些篇章既承袭黄裳《来燕榭书跋》的考据功底,又融入周作人“文抄公”的闲散笔调,形成“学者严谨”与“文人洒脱”的微妙平衡。
书中对“书话”边界的拓展尤具启发。朱航满将锺叔河编《知堂书话》的出版轶事、布衣书局贩书人的江湖传奇,乃至网络时代旧书论坛的兴衰,皆纳入书写范畴。这种“大书话”视野,让文体不再囿于版本考订或书斋清谈,而是成为观察文化生态的棱镜。
朱航满崇尚“古朴清明”的文风,这一追求在《一枕书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文字如静水深流,少有华丽修辞,却以白描见功力:写万松老人塔“砖甃七级,高丈五尺,不尖而平”,寥寥数语勾勒出古塔的朴拙;记清华荷塘月色亭,“几位老者合唱《红梅赞》,外国青年听得入迷”,瞬间激活朱自清笔下的月色。这种克制与留白,恰似中国画的“计白当黑”,予人遐思空间。
书中亦不乏幽默与温情。他调侃黄裳与黄永年的“文人相轻”,将学术论争喻为“科班教授与江湖才子的趣味之争”;写布衣书局老板胡同“平头微胖,笑容可掬,像民国范儿的乐天派”,鲜活如在眼前。这些笔触,消解了书话易有的迂腐气,让文字更具人间温度。
《一枕书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读书人的精神轨迹,更在于为当代书话写作提供范式。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朱航满以“慢写作”对抗浮躁,用“小叙事”抵达深邃。他笔下的一册旧书、一座古塔、一位文人,皆是文化基因的载体,串联起从孙郁到唐弢再到锺叔河的百年文脉。
书末,作者站在鲁迅书店,看着“星汉文章”出版的书籍渐成绝响,感叹“有些美好终将消逝”。但这本书本身,恰似一盏青灯——它照见的不仅是往昔的文心,更提示着一种可能:有人愿以书为枕,以梦为马,守护着文化的诗意。
责编:栾溪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