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
张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既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也是构建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强化劳动教育和实践,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激活广大劳动者奋进动能,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大力弘扬劳动精神,筑牢崇尚劳动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心劳模和劳模工作,礼赞劳动创造,强调要在全社会范围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崇尚劳动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思想基础,从个人层面看,劳动精神是个人职业操守的基石。一个崇尚劳动的人,更容易在工作中找到方向,实现个人成长与进步。从国家层面看,劳动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全社会都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以劳动精神为指引,便能汇聚起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推动社会各领域实现全面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大家理解劳动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要推动劳动精神内容的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升对劳动价值意义的认知,涵养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思维习惯和爱党报国、服务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怀,强化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劳动精神力量,将内在认同转化为行动自觉。
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建设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强调要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当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方向,是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我们要与时俱进提高劳动者劳动技能,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相关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携手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广大劳动者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进展,勤学苦练、深入钻研,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要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鼓励企业参与劳动者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为企业精准培育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使劳动者所学即所用。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培训模式,提升我国人才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
强化劳动教育与实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劳动创造幸福,奋斗铸就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爱岗敬业、创新创造,踊跃投身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视域下,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谱写时代华章。
要顺应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势加强劳动教育,鼓励劳动实践,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劳动者队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要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打破职称评价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让每一位有创新能力的劳动者都能在合适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劳动者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束缚,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注重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善于在劳动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创造更大价值,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本文为2023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高校思政专项)“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研究”(L24BSZ031)阶段性成果】
责编:杨金凤
审核:徐晓敬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