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南高与文化守护的另一种可能

华筠
■提示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高)悄然聚集了一批学者,他们以守护文化命脉为己任,开创了一条中西融通的史学道路。区志坚教授积20年之功完成的《昌明国粹:柳诒徵及其弟子之学术》,首次系统剖析了以柳诒徵为核心的南高史学群体,填补了民国学术史的关键空白。这部著作不仅还原了以礼释史的学术传统,更揭示了中国史学现代化进程中坚守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1922年1月,《学衡》杂志创刊号刊发了柳诒徵撰写的发刊词,旗帜鲜明地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宗旨。这一宣言标志着南高学派在思想界的正式登场。在当时北大新文化派如日中天的背景下,南高史地部师生以《学衡》《史地学报》《史学杂志》为阵地,形成了新的学术力量,时称“北有北大,南有南高”。
在五四反传统浪潮中,南高学派展现出独特立场。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柳诒徵在《论近人讲诸子学者之失》中批评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人的研究“逞其臆见”“多主观”。他们质疑疑古史学,认为顾颉刚的疑古运动“批判古史过头”。他们坚守文化本位,提出“吾国以礼为核心之史”的核心理念,将礼视为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核心。这种“以礼释史”的立场并非保守封闭,而是在深刻理解中西文化基础上的理性选择。柳诒徵在美国人文学者白璧德思想影响下,提出建立“新古典文化”的构想,既守护“礼”之文化命脉,又倡言“融化世界新知”。
柳诒徵的学术体系以“以礼释史”为轴心,这一思想在其代表作《国史要义》和《中国文化史》中得到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尚德、尚礼”的性格源于礼教实践,如唐虞二帝“就人性利弊,立礼仪,使民回复‘中道’”。柳诒徵将史学定义为双重结构:狭义史学即“一切书籍文牍,其目录家所列史部诸书”,是记载人类活动经历的文献;广义史学即“凡属人类过去之思想言论事实记载,皆在历史学范围之中”,是探究人类过去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既要探求“人类进化的通则”,又要寻求民族“独造之真”。柳诒徵的文化史观强调通史与独造的统一。柳诒徵的学术大厦,以“以礼释史”为基石,在其扛鼎之作《国史要义》与《中国文化史》中巍然矗立。他将史学视为双重结构:记载过往的文献(狭义)与研究过去的方法(广义)。而其最精微的洞见,在于从四重维度揭示“礼”与“史”的共生关系:史官制度与礼官同源,皆源于记录与规范的双重职责,使史学天然承载“资治”功能;史书笔法则以“礼”为绳墨,无论是《春秋》的微言大义,还是《史记》的褒贬进退,皆在确立垂范千古的准则;浩繁史籍本身即是“礼”的载体,详述伦序,规范社会;而绵延千载的民间礼俗实践,则塑造了中华民族“尚德尚礼”的独特民族性。柳诒徵洞察到“中国文化的伟大是建立在重视个人自由上的”,古代政治中已蕴藏着民主与忠孝精神的萌芽。这一论断,超越了简单的中西、古今二元对立,展现了他对传统资源进行现代阐释的卓越能力,这无疑是对当时盛行的线性进化史观的有力矫正,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张目。
南高史学的生命力不仅体现在柳诒徵的原创思想,更在于其弟子群体的传承与突破。区志坚通过深入分析四位核心弟子的学术路径,展示了南高学派的丰富面向。缪凤林以文化分期重构中国历史演进,在《中国通史纲要》等著作中展现了通史编纂的深厚功力;郑鹤声则专注于中国史学史与历史教育,建立起系统的方法论,其《中国史部目录学》《中国历史教学法》影响深远;陈训慈在地方学术史与西方史学引介方面卓有建树,他坦言西洋考古发掘对古史重建的贡献,体现了学派内部的开放心态;而张其昀则另辟蹊径,开创“史地通轨”的研究方法,成为现代人文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奠基人。这一群星璀璨的景象,恰恰映射出中国现代学术走向专业化的历史进程。从早期南高“史地研究会”的史地交融,到后来中央大学时期史、地学科的明确分野,清晰勾勒了传统学术向现代学科体系转型的轨迹。弟子们对师说的继承并非亦步亦趋,如陈训慈对西方新史学(鲁滨孙理论)的接纳,张其昀对地理学独立的追求,都展现了创造性转化。这种“和而不同”,避免了学派陷入僵化的文化保守主义。
区志坚所著《昌明国粹:柳诒徵及其弟子之学术》的价值,远不止于为一段被遗忘的学术正名,它点亮了一盏由理性、坚守与开放共同发光的精神灯盏。柳诒徵及其弟子们,是文化长夜中清醒的“守夜人”。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巨大裂谷间,以学术为桥,试图沟通古今,融会中西。其探索虽历经坎坷甚至被遮蔽,却越发彰显其独特的启示意义。南高学派所代表的这条“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之路,今天依然是一座蕴藏丰富、值得深掘的思想富矿,为我们在喧嚣中守护文脉、在开放中确立自我,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与深邃的历史镜鉴。作者通过系统梳理《史地学报》《学衡》《史学杂志》等原始文献,细致勾勒出师生交往网,有力还原了民国时期南北学术双峰并峙的真实图景,证明南高学派绝非历史的注脚,而是“新史学”演进中不可或缺、充满活力的一翼,彰显了文化守护的现代价值与精神风骨。
柳诒徵及其团队对文化信仰的践行,迸发出耀眼的人格光辉。区志坚的研究方法亦值得称道。他巧妙地将机构变迁(南高—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与思想演进相结合,深入挖掘南京图书馆藏柳诒徵《东亚各国史》、台湾罗刚纪念馆藏缪凤林《中国礼俗史》等稀见未刊史料,并重建了南高留美学人(如吴宓、梅光迪)与本土学者(柳诒徵)之间的跨国思想网络。书中对柳诒徵晚年思想的发掘尤为珍贵,1951年他在家书中坦言:“我数十年来,能以旧学贯通科学方法,乃是与许多留学生相处,得的益处。中国老先生没有科学头脑,故而思想落伍。”这一自白,彻底颠覆了将其简单归为“守旧派”的刻板印象,鲜活地呈现了其思想中“古今融汇、中西涵化”的复杂性与开放性。
责编:杨金凤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拾光纪·“七七事变”八十八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掷地有声
-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
- 习近平向美国马里兰州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回复口信
- 微纪录片《淬心》第四集 | 险易不革其心
- 研习路:一份发展战略的时代回响
- 壹视界·微视频|总书记和青年朋友在一起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光耀长河 薪火永继——各地组织开展“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抓党建、谋创新、促发展——吉林一家化纤企业基层党组织这样做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致敬荣光 赓续前行——山西、辽宁、陕西开展“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活动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长春:“强村公司”助力乡村振兴
-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在这条英雄“含量高”的路上寻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