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省社会融资规模增加2793亿元 为近十年同期最高
本报讯 记者张学军报道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2793亿元,为近十年同期最高。其中,向实体经济发放人民币贷款1828亿元,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提供了有力金融支持。这是记者日前从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了解到的。
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全力以赴推动信贷总量平稳增长,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效能,持续引导金融机构把握政策机遇,深挖信贷需求,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投入。截至6月末,辽宁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5.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673亿元,同比多增1301亿元。国有大行贷款保持较高增速,工、农、中、建四大行比年初增加贷款903亿元,同比增长7.56%,继续发挥稳盘压舱作用。地方法人机构新增贷款307亿元,在改革化险的同时实现正增长。分行业看,截至6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6988亿元,比年初增加435亿元,同比多增408亿元。从投向看,上半年新增制造业中长期贷款96亿元,同比多增9亿元。
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分类推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使用,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推动央行低成本资金使用量创下历史新高,政策工具得到充分运用。
我省持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撬动作用。截至6月末,全省科技贷款余额达8217.8亿元,新增652.7亿元;全省相关商业银行共获得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央行政策资金277.96亿元,其中,发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18.5亿元、碳减排支持工具23.2亿元。截至6月末,绿色贷款余额6669.8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2.4%。
普惠小微贷款对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支持小微企业等意义重大。上半年,我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731亿元,同比增长21.5%,比上季末高7.1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普惠小微贷款568亿元,同比多增34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7802.23亿元,较年初新增597.4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35.72%。
与此同时,我省及时对省内养老再贷款支持领域的信贷投放和项目储备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并将金融机构支持普惠、科技、绿色、养老情况纳入评估,强化政策工具的正向激励作用。全省共评选出首批7家科技金融示范机构、7个科技金融示范点以及7个科技金融示范项目。
责编:杨 旭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