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口子村 赏非遗品辽河文化

大辽河在下游呈S形,风景独特。上口子村位于S形的弯外,诞生了高跷、苇编、摆渡、拍苫、渔捕等民俗技艺。 谢刚 摄

上口子高跷秧歌艺术团于春节期间赴陕西榆林展演时的表演照。 上口子高跷秧歌艺术团供图

掠夺式采挖使野生蒲笋生态遭到破坏,被称为“非遗级”美食的蒲笋炖肉正面临危机。 盘锦辽河民俗博物馆供图 制图 隋文锋
本报记者 刘臣君
提示
盘锦市西安镇上口子村位于辽河拐弯处,这里不仅风光秀美,更有众多的、充满诱惑的非遗项目展示——村口小广场上,一群少年踩着一米多高的高跷翻腾跳跃;河滩旁,手艺人的苇编绝活赢来大量订单;小店里,蒲笋炖肉正咕嘟作响……在这里,非遗技艺是一种源自民间的生存动力,是大辽河赐予的生活方式。
壹 苇编 从编炕席升级来的绝技
从上口子村的绿水湾景区转角处望去,成片的苇塘将大辽河的河岸包住,一人多高的芦苇郁郁葱葱。
盘锦市大洼区小亮沟苇编技艺传承人唐恒的家门口便有成片的苇海。“别人是靠山吃山,我们这儿是靠苇吃苇!”他说,如今一望无际的苇海不仅是游客们眼中的景观,还是当地农户增收的财源。
唐恒说,上口子村每平方米能长出百株芦苇,茎秆粗如小指,是织席的上佳材料。这些金黄的苇秆,无须施肥照料,秋收一割便能换钱,故称“铁杆庄稼”。
“在我这打工的,多是家庭收入不高的农民工。这种农余的零散工作,干一份活收一份钱,能为家庭增收不少。”不过,令唐恒苦恼的是,西安镇和上口子村的人均收入高,所以工钱也比外地高出一大块。
在小亮沟苇编专业合作社的大门口,两条3米多高的草编龙十分“抢戏”,路过的人纷纷拍照。这是唐恒带着手艺人编的大型景观艺术品。
“这条龙3米多高,已经订出去了。”唐恒说,这种景观草编艺术品以钢骨架为躯,以苇草、稻草编成的草绳来塑形。除龙外,他们还编织出7米高的猛犸象、10米长的三角龙、展翅8米的雄鹰……这些单价数万元的大型艺术品,因为少见所以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网红直播的主要目标。在今年农发集团粮食交易会上,20余只动态仙鹤与巨型螃蟹组成的湿地画卷,销量火爆。而在2025年国际旅游推介会上,他的苇编产品吸引了北京某大型旅游公司的注意,提出将上口子高跷秧歌和体验式苇编产品引入景区。
目前,正是合作社忙碌时节,手艺人抓紧时间用苇草、稻草制作装置景观。唐恒说,新媒体和老顾客都是关键推手。在他的短视频账号上,手艺人们的编织过程以及草编的耕牛、牧羊女的视频,吸引了大量粉丝。唐恒说:“以前我们只是编炕席,现在我们编的是艺术品。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我们不断改变思路,就是为了利用好盘锦的苇草资源。目前来看,订单不断,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贰 高跷 一群少年亮相全国的绝活
“根本看不够,这跟头翻的,绝活。都说上口子高跷秧歌是一绝,我今天是领教了,这些孩子们的表演实在太精彩、太震撼了!”小广场上,一名游客在观看孩子们训练时这样说。
盛夏的午后,地面温度逼近50℃。20岁的宁绍涵踩着近两米的高跷腾空翻跃,木腿砸向地面时发出沉闷的回响,汗珠顺着他涂满油彩的脸颊滚落。围观的女游客不由得发出惊叫声,她还没回过神儿来,15岁的鲁睿手持大烟袋锅,左扭右拐地踩着碎步上场了。他扮演的“老”(东北媒婆)逗得围观者哄笑……
这些正在训练的少年是“上口子高跷”的中坚力量,最小的队员是在9岁那年入行。如今,他们在武生、老渔翁等“六大柱”角色中挑起了大梁。
高温酷暑要保持训练才能够在真正的演出中不栽跟头。“爱玩,就不觉得难。”不到20岁的刘佳辉说。
上口子高跷秧歌艺术团团长张中贤介绍,不吃苦练不出绝活。他举例说,在春节期间,艺术团赴陕西榆林参加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当时是要巡游8公里,耗时4小时,“演员们脚踩近两米的高跷,以各种‘花活’和动作伴随巡游始终,想想看,是8公里,不苦练能行吗?普通人徒步走3公里都不易。”
“和他们在一起,走多远都不累!”面对训练的艰辛和演出的高强度,刘佳辉回答得爽利。这份“玩心”背后,是国家级非遗的生存智慧。张中贤翻开账本:队员商演一场收入300元,翻跟头的武生400元。赴陕西榆林巡游8公里,踩着高跷走完全程,报酬不变。“都是辛苦钱。可孩子们能学门手艺,坐飞机高铁,走遍大江南北,这不也是一种生活吗?”他目光灼灼。
唐恒补充说,靠着踩高跷的帅气亮相,宁绍涵找到了对象,两人浓情蜜意,女朋友跟着他走南闯北。
上口子高跷秧歌有300年的传承历史,是辽南高跷秧歌的源流,其独特的粗犷、火爆、喜庆风格与艺术特色,促进了辽南秧歌流派的形成,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扩展项目,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最高奖项“山花奖”。
张中贤是第六代传人。他介绍说,为使上口子高跷秧歌落地生根,后继有人,不失传、不停传,艺术团与盘锦群众文化馆、镇里学校三家签约,招收40多名学生演员,组成了“娃娃高跷队”。从娃娃开始培养,通过老艺人的言传身教,孩子们都能踩跷表演。高跷队目前研发出22项绝活,如“小翻”“三节楼”“鲤鱼打挺”等,增加了动作难度,令观众叹为观止。
“一样米养百样人,有的人善考学,有的人能演出,我们这门艺术形式有人能学好,表演好,给观众带来快乐,赚到养家的钱,就是好的。”有人说。
叁 蒲笋 大辽河赐予的绝世风味
上口子村坐落在大辽河右岸的大转弯处,潮沟纵横、苇塘交错,蒲草在淡咸水交汇处疯长。逢落潮时,村民便会赤脚踩进湿地,双手沿着蒲草的根茎摸探,稍微一用力,啪的一声拔出蒲笋——声音越脆,笋越嫩。采好的蒲笋需要剥除多层老皮儿,留下最核心的嫩茎。过去,蒲笋是村民自留的美食;如今,它成了餐饮店的时令招牌,一斤野生蒲笋最高卖到三四十元,仍供不应求。
“金秋蒲笋赛人参”,这句盘锦民谚把蒲笋抬到与人参比肩的位置,并非夸张。蒲笋是大辽河湿地香蒲科植物的地下嫩茎,外形似葱白,却比葱白更脆嫩;入口带河水的清洌,又含青草的微甜。春夏之交尤其是端午前后20天是蒲笋的“黄金采摘期”:过早,笋小味寡;过晚,蒲笋木质化,纤维粗硬,苦味横生。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游客们便驱车直奔大洼区西安镇上口子村,只为一口地道的蒲笋炖肉。
蒲笋炖肉看似简单,在当地却有一套口口相传的做法:肉是五花肉,笋现采现削最佳。“我告诉你,腐乳是灵魂。”盘锦文化名家杨洪琦强调,“腐乳微咸带酵,既提鲜又解腻提色。”
将采摘的蒲笋焯水后切段,五花肉和调料放在锅里煸炒出香味后,将蒲笋放入,大火爆炒一会儿即可。此时蒲笋的清香与肉脂深度交换,琥珀色汤汁裹住乳白色的笋段,肥肉呈半透明,颤巍巍地闪着油光。一口下去,蒲笋脆、鲜、甜,五花肉软、糯、醇,腐乳的酵香恰好压住油腻,舌尖只剩一个“鲜”。
然而,这道“非遗级”美味正面临危机。掠夺式采挖使野生蒲笋价格飙升,有人为抢早市,连未成熟的细根也一起刨走。“像烟杆粗的嫩笋也卖,根都薅断了。”村民说。
“蒲笋炖肉越来越难吃到当初的味道了。”杨洪琦说。2013年,蒲笋炖肉登上央视纪录片之初,村民一上午尚能采满两麻袋蒲笋;10年后,村民们用同样时间只能采到半麻袋了。
如今,蒲笋炖肉仍然火爆,但一盘合格的蒲笋炖肉需“看天吃饭”:洪水不来、采挖有度、火候刚好,缺一不可。当琥珀色浓汤端上桌,食客们往往先拍照,再动筷,因为明年能不能吃到,仍是未知数。一位自称好吃的游客在网络上评价:“蒲笋的脆、鲜、甜,五花肉的糯、醇、香,腐乳汁的酵、咸、鲜,在舌尖交织成大辽河右岸独有的限时风物诗——诗里有土地的馈赠,也有人的自省。”
西安镇
位于盘锦市大洼区。二○一八年获评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下辖的上口子村获“辽宁省环境优美十佳村”称号,并入选辽宁首批传统村落。
责编:徐硕
审核:刘立纲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